某同学想要验证“植物的生活是否需要无机盐”,于是将两株同样大小的玉米苗分别放在盛有等量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的试管中培养.实验结果如下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设计本实验时提出的假设是 ;
(2)蒸馏水与土壤浸出液在物质成分上的最大区别是 ;
(3)实验中,设计盛蒸馏水试管的目的是 ;
(4)通过观察 试管中的幼苗长势弱;
(5)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下图是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示意图,瓶中放有萌发的黄豆种子,请据图回答:
(1)该实验装置可用于检测呼吸作用释放的是 ;
(2)释放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 ;
(3)萌发种子进行呼吸时吸收的是 .
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杨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在棉花的上面都放入25粒大小相同豌豆种子,然后将它们放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1)根据杨明同学的实验设计,可以推测,本实验探究了 和 是否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2)实验甲和乙对照,变量是 ,通过这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根据实验甲和 的实验结果判断,光照不是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请说明理由 。
(4)实验设计中, 和 不能形成对照,原因是有 个变量。
(5)实验中选用大小、形状大致相同的种子,且控制温度等条件相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6)如空气充足,甲实验中有2粒种子没有萌发,其可能的原因是:(写一个即可)。
某生物小组研究的问题是:温度对面包霉的生长有什么影响?他们做出的假设是:低温抑制面包霉的生长。他们将三块大小、质量都相同的面包分别编号为A、B、C。
A至于负十度的地方;B至于五摄氏度的地方;c置于20摄氏度的地方。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十天以后,A上无霉菌产生;B上有少量霉菌产生;C上有大量霉菌产生。
请回答:
(1)、在此实验中,设计者的预期是什么?
(2)、此实验的单一因素是什么?
(3)、实验结果与假设是否一致?
(4)、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小明同学的弟弟饭前总不爱洗手,为让他养成饭前洗手的卫生习惯,小明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用随手可得的材料和弟弟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找两个相同的馒头,一起放在蒸锅里蒸30分钟.待冷却后起盖,让弟弟尽快用手在甲馒头上按一下,再用肥皂把手认真洗干净后,在乙馒头上按一下.用无菌工具迅速将两个馒头分别装入相同的洁净塑料袋并密封好.一起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甲、乙两馒头的变化.
(1)几天后形成较多、较大菌落的是 馒头.
(2)将“两个馒头放在蒸锅里蒸30分钟”的目的是 。
(3)用“两个馒头和两个的塑料袋”的目的是设置一组 实验.
(4)“用手在馒头上按一下”的过程相当于细菌培养方法中的 步骤.
(5)选用相同馒头和塑料袋,用同一手指的目的是__________ 。
某学习小组正在探究蚯蚓的运动方式,下面是他们的实验步骤:
第一,先把蚯蚓放在硬纸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记录它在2分钟内前进的距离。
第二,把蚯蚓放在一块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并记录它在2分钟内前进的距离。
第三,用手摸一摸蚯蚓的身体表面,观察它的体表。再观察蚯蚓横切面示意图中体壁上的肌肉。
假如你是这个小组的发言人,请你说明下列问题:
(1)蚯蚓的身体细长,前端有口,后端有无肛门?(填“有”或“无”)
(2)通过什么判断蚯蚓的前后端?(填结构)
(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4)蚯蚓在硬纸板上爬得快,还是在玻璃板上爬得快? (填“硬纸板”或“玻璃板”)
(5)用手摸蚯蚓的体表有湿润的感觉,证明体表有粘液,所以实验中,我们要用浸水的湿棉布轻擦蚯蚓的体表,这有利于有利于蚯蚓
(6)通过探究,你知道了蚯蚓是依靠什么运动的?(填它的运动器官)
(7)蚯蚓以植物的枯叶和其他有机物为食。它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是
(8)蚯蚓是属于脊椎动物还是无脊椎动物?
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同学分别提出三种实验方案。共同点是: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1: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于空气中)。
方案2:将甲组灭菌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
方案3: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处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请回答:(1)甲乙为什么用相同的树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要使树叶保持湿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哪个方案更能说明问题?为什么?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如果实验结论是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那么甲组的落叶将______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蚂蚁“通讯”的实验:他们在离蚁穴合适的地方放置了一些面包屑。不久发现蚁穴中出来几只蚂蚁,很快找到了面包屑。这时他们把一些碎纸片铺在食物和蚁穴之间让蚂蚁返回蚁穴从纸上爬过,接着,他把这些蚂蚁爬过的纸片摆放到没有面包屑的一侧,结果发现,工蚁只能在纸片上来回爬动,却找不到面包屑。当他们把纸片摆回到原位置时,工蚁则沿着纸片爬行,很快找到面包屑。
(1)蚂蚁群体内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是具有 行为的动物。
(2)蚂蚁在分类上是属于节肢动物中的 类。
(3)让蚂蚁爬过纸片的目的是
(4)该同学移动蚂蚁爬过的纸片的目的是
(5)本实验的结论是
下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问题:
(1)甲图中肉汤仍保鲜的是 瓶,而将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 进入瓶内。
(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 )
A.瓶子的大小 B.细菌的有无 C.肉汤的多少
(3)乙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将瓶颈打断;而甲图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 。
(4)“鹅颈瓶”实验证实了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为此,巴斯德提出了保存酒和牛奶的( )
A.巴氏消毒法 B.腌制法 C.脱水法
(5)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关键是( )。
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D.实验用具好看
在“探究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A、B两组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设计,主要实验设计如图:
(1)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 。
(2)你认为A、B两组同学的设计是否科学?
请说出理由
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影响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除了上述探究问题,你还能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请根据实验设计回答有关问题:
培养皿 |
菜豆 |
放置环境 |
温度 |
水 |
1号 |
20粒 |
光照 |
20℃ |
适量 |
2号 |
20粒 |
暗室 |
20℃ |
不适量 |
⑴此实验能否证明光照对菜豆发芽的影响?________。(填”能”或”不能”)
⑵在这个实验设计中,应该修改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菜豆种子萌发时,所需养料由__________供给。
⑷菜豆种子的胚是由__________发育成的;胚中的胚芽能发育成幼苗的__________。
甲型H1N1流感病毒容易感染人群,并可以在人群中传播。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普通流感疫苗是否可以用来预防甲型H1N1流感呢?科研人员欲在实验室中进行试验,请你完善以下实验方案并回答问题。
【材料用具】健康小白鼠若干只、普通流感疫苗、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殊培养液(含有病毒可以寄生的活细胞)、注射器等。
【实验过程】
第一步:取健康小白鼠若干只,平均分为两组,编号为甲组、乙组。
第二步: ,作为对照。
第三步:一段时间后,再分别给甲、乙两组小白鼠注射 的用特殊培养液培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观察两组小白鼠的生活状况。
【实验结果】甲、乙两组小白鼠都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
【实验结论】 。
日常生活中通过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这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接种流感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下表是某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请分析回答:
装置 |
甲 |
乙 |
丙 |
丁 |
场所 |
日光下 |
日光下 |
黑暗中 |
黑暗中 |
温度 |
23℃ |
23℃ |
23℃ |
23℃ |
吸水纸干湿状态 |
潮湿 |
干燥 |
潮湿 |
干燥 |
数日后种子的发芽情况 |
全部发芽 |
没有发芽 |
全部发芽 |
没有发芽 |
(1)根据实验可得出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若继续培养,几周后幼苗生长较好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证明“光对种子发芽是否有影响”,在实验设计上可选用_______________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3)把萌发的大豆种子种植后会长成一棵新的大豆植株,即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生物这种性状的遗传是由细胞内的________控制的。发育成大豆植株根的是胚的______,茎和叶是由胚的________发育成的。
(4)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是:胚是_________的、_________的,有供胚发育所需要的_________。
为探究某些生态因素在生态中的作用,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在四个大小、形状相同的生态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另外向C、D瓶中加入等量的河泥;②向B、C、D瓶中放入等量的水藻;③向四个瓶中放入大小、和生长状况相近的小鱼各两条;④把A、B、C瓶置于阳光下,D瓶放在黑暗一环境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0x1*=10)
实验结果如下:
生态瓶编号 |
A |
B |
C |
D |
瓶中小鱼生存时间/d |
3 |
11 |
25 |
2 |
(1)实验装置A、B、C所模拟的生态系统中,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比较A、B、C的实验结果可知,_____瓶中小鱼存活时间最长,小鱼的存活时间与______有关.
(2)比较A、B的实验结果可知,水藻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D装置中,小鱼存活的时间比A装置中的存活时间短,最可能在原因是______.
(4)比较C、D的实验结果可说明,水藻在有______的条件下,才能释放氧气.
(5)为什么D瓶中小鱼存活时间最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C瓶中的泥沙、水藻、小鱼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份关于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报告,由于被水浸渍,一些地方字迹已经看不清楚(题目中画横线处),请你将它补充完整,并回答他所提出的问题。
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问题: ?
假设: 。
设计方案:
(1)材料用具:20只鼠妇,湿润的土壤,纸盒一个,纸板、玻璃板各一块。
(2)实验装置:在纸盒里放上一层湿润的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玻璃板,一侧盖上纸板。这样,在盒里就形成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环境。
方法步骤:
(1)在纸盒两侧的中央各放10只鼠妇,静置2 min。
(2)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黑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
实验记录: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目
时间 环境 |
2 min |
3 min |
4 min |
5 min |
6 min |
7 min |
8 min |
9 min |
10 min |
11 min |
明亮 |
3 |
2 |
2 |
2 |
2 |
3 |
2 |
2 |
1 |
2 |
黑暗 |
17 |
18 |
18 |
18 |
18 |
17 |
18 |
18 |
19 |
18 |
结论:____________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在____________的环境中生活。
问:(1)为什么实验结束后要洗手? 。
(2)这个实验的变量是什么?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