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几个环节。请回答科学探究上述环节的有关问题。
(1)提出问题:当你搬开花盆看到鼠妇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以下据此情景提出的几个问题,哪一个不够具体、明确?( )
A.鼠妇为什么会爬走呢?
B.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
C.鼠妇爬走是因为搬动花盆对它产生了刺激吗?
(2)作出假设: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气候转暖后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合播种。由此可以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作出的假设是 。
(3)设计实验: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某小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了三种实验方案,请判断哪个实验方案更能说明问题。( )
A.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暴露在空气中。
B.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暴露在空气中。
C.将甲乙两组都进行灭菌,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接种细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
(4)实施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某同学用量筒先量取2毫升唾液倒
入试管中,马上再用同一个量筒量取2毫升清水倒入另一只试管中,以形成对照。这种操作方式不够严谨,请加以改正。 。
(5)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晚上,将金鱼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将试管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数目。收集到了如下表所示的数据。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
10 |
20 |
30 |
40 |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
60 |
25 |
10 |
5 |
由此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下表为小明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记录:
试管 |
加入的物质 |
温度 |
加入试剂(充分摇匀) |
实验现象 |
1号 |
馒头碎屑 +2毫升唾液 |
37℃ |
碘液 |
|
2号 |
馒头碎屑 +2毫升清水 |
37℃ |
碘液 |
|
(1)实验中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
(2)在该实验中,馒头中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 。
(3)在本实验中,设计2号试管的作用是 。
向 A、B、C三支试管中各加入淀粉2毫升,再向A试管中加入2毫升清水,向B和C试管中各加入2毫升唾液,随后,在C试管中滴加一滴碘液。据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三支试管中出现的现象分别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
(2)将三支试管充分振荡,放入盛有37 ℃的温水中,10分钟后,在A、B两试管中各加几滴碘液,出现的现象是A___________,B___________。上述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用盛有无菌培养基的培养装置进行探究,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图示的探究实验:
(1)甲同学洗手后在培养基上按了一下,并迅速盖上培养皿盖。这种将手上少量细菌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叫作 。设定实验温度为28℃的理由是 。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并不完善,为了更充分探究“洗手能否减少手上的细菌数量?”,你修改后的实验步骤是 。
(3)预测正常情况下的实验结果是 。
(4)甲同学对下列四种生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其中√表示有,×表示无)。你认为记录错误的是( )
|
细胞壁 |
细胞膜 |
细胞核 |
细胞质 |
叶绿体 |
艾滋病毒 |
√ |
√ |
× |
√ |
× |
酵母菌 |
√ |
√ |
√ |
√ |
× |
草履虫 |
× |
√ |
√ |
√ |
√ |
衣藻 |
√ |
√ |
√ |
√ |
√ |
A.艾滋病毒 B.酵母菌
C.草履虫 D.衣藻
如图是植物蒸腾作用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二)是在实验(一)基础上的改进.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 进行的?
(2)实验(二)探究的问题是:蒸腾作用的快慢是否与 有关?
(3)预测实验(二)结果:A、B、C三塑料袋中水珠数:由多到少依次是 .
(4)实验(二)结论: .
(5)对比实验(二)装置,说明实验(一)装置存在的不足之处(能说出一点即可). .
生物活动小组为了探究玉米的光合作用,设计了甲图所示3个装置,其中玉米幼苗、培养液、隔板、光照等条件都相同,请回答问题。(9分)
(1)实验前应对玉米幼苗进行 处理,以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2)取甲图各装置中的叶片放人乙图所示装置中进行水浴加热, 烧杯中的液体会变绿,因为叶片中 的 溶解在酒精里。
(3)脱色并清洗后,滴人 ,看到甲图 号装置中取出的叶片变蓝。
(4)这三个装置可以形成 组对照实验。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应选择 两个装置。
(5)将①、②两套装置放在光下一段时间,发现培养液都 (填“减少”或“增加”)了,植物所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作用。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A |
2ml唾液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起 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4) 通过以上实验可知,口腔对淀粉既能进行 消化,又能进行 消化。
(5) 某校餐厅在学生考试期间设计了一份食谱:米饭、清炖排骨、麻辣豆腐。生物教师认为这一食谱营养不够均衡,你认为加上哪种食物后这份食谱就会变得更为合理_________ _。(答出一种即可)
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某小组同学正在讨论探究计划,请你来分析其中蕴含的方法.
(1)在科学探究中乙提出的方法叫_________.本实验采用这种方法最主要的优点是_________.
(2)乙与丙提出的实验方案,可使实验结果更为可靠的是_________,因此,生物科学研究中,在同时有活体和模型可供选择使用的情况下,应首选_________作为实验材料.
(3)甲认为,几个鳍同时摆动,不易观察单个鳍的作用,应对鳍的作用单独进行研究,甲的观点反映了科学实验要遵循_________的原则.
(4)丁提出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力摆动,在鱼游泳过程中其作用是_________.
(5)同学们通过讨论,创新性地提出了用丝袜固定鱼鳍的方法,其操作如下表所示:
该实验方案中的鱼A和鱼C对照,可探究_________在游泳中的作用,其作用是_________.
下图为一银边天竺葵叶片,根据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叶片在酒精中_________加热后,其绿色部分变成___________色。
(2)、在叶片脱色过程中,酒精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碘液处理后发现B处变蓝色,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_____________;因为此物质有一特性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C两处均不变色,其原因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A、C不能形成对照实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如图放置好后,光照2-3小时。取下叶片A和B,去掉叶片中的叶绿素,然后用碘液分别进行检验。
(1)该试验设计探究的问题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__________作原料。
(2)实验中,A对B起_________作用。
(3)25%的氢氧化钠溶液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4)用碘液分别检验后,不能变蓝的叶片是_________,说明它没有进行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在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分别放等量的棉花,再将相同数量的玉米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 |
种子所处的环境 |
实验结果 |
甲 |
干燥的棉花,置于25℃的橱柜里 |
种子不萌发 |
乙 |
潮湿的棉花,置于25℃的橱柜里 |
种子萌发 |
丙 |
潮湿的棉花,置于4℃的冰箱冷藏室里 |
种子不萌发 |
丁 |
棉花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置于25℃的橱柜里 |
种子不萌发 |
(1)本实验中,乙装置在实验中起__ ___作用。
(2)实验甲和乙形成对照实验,其中变量是_ ____。
(3)实验设计中,甲和丙能不能形成一组对照实验?__ __。
(4)本实验中共有几组对照实验?__ __。
(5)本实验可以得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
如图A、B两试管各装入2毫升淀粉糊,再分别向A、B试管加入等量的唾液和水,然后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据图回答问题: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淀粉的消化与 是否有关.
(2)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需要将试管放在 度水中进行水浴加热10分钟.
(3)此实验的变量是 .
(4)实验最后分别向两个试管滴加碘液,试管A内的物质不会变成 色.
(5)通过此实验可以推断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初始消化的部位是 .
黄粉虫,又名面包虫,原是粮仓中常见的害虫. 幼虫表面呈金黄色,喜群集,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它食料的下方.如果往饲养黄粉虫的容器里放一片面包,它们会聚集在面包片下面吃面包,如果把面包片翻过来,暴露在明处的黄粉虫会很快爬到面包片的下面.冬冬同学学习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后,决定选择黄粉虫作为实验材料开展探究.
(1)如图是冬冬设计的关于“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装置,此实验装置探究的是哪种环境因素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 .
A.温度 B.光
C.麦麸 D.风力
(2)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3)若全班有10个小组开展探究,应取10组数据的 值作为得出结论的依据.
(4)预期实验结果:黄粉虫会趋向于哪一种环境
A.明亮 B.阴暗
(5)判断:黄粉虫是一种良好的饲料,实验完毕后直接杀死即可. .
为了探究温度和光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某校生物课外研究小组分別在甲、乙、丙、丁四个相同的花盆里.放入来自同一处的土壌,并各填入三株大小、生长状态几乎相问的幼苗.通过控制温度和光照条件获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试回答:
(1)丙和丁两组之间能否形成对照?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
(2)乙组控制的光照条件应是 。
(3)下面是该课题小组所做的实验探究步骤,试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选取长势相同的幼苗六株.分別称重、记录,然后植入花盆中,随机均分为两组, 编号为A、B。
步骤二:A 组罩上无色塑料袋,B 组罩上浅蓝色塑料袋.两组均放在阳光充足的室外。
步骤三:定期浇水,一个月后,仔细取出植株,分别洗净称重并记录。
如果A 组的净增重大于B 组,则说明光照强度对幼苗的生长 影响。如果A 组的净增重等于B 组,则说明光照强度对幼苗的 影响。(均填“有”或“无”)
在下列培养皿内分别放入等量的纸巾,再将相同数量的豌豆
种子放在上面,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结果如下表,请据表回答:
(1)上表的实验设计中共包含了 组对照实验。
(2)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可选用 构成对照实验。
(3)培养皿放入一定数量种子而不是1 粒种子,其目的是 。
(4)甲与丙均有未萌发的种子,可能的原因是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