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县制 | B.西汉郡国并行制 |
C.元朝行省制 | D.清朝军机处 |
宋朝实行“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乱。”的策略,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是
A.强化了皇权 | B.削弱了地方势力 | C.防止了禁军将领权重 | D.缓和了阶级矛盾 |
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成为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征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敕超越其部门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原则 |
“邓氏自中与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后汉书卷四六邓禹传)此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什么选官制度有关? ( )
A.军功爵制 | B.世袭制 |
C.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
唐·骆宾王《讨武氏檄》:“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武则天不得人心 | B.武则天代唐建周,违背历史潮流 |
C.武则天政敌对她进行人身攻击 | D.庶族地主与土族地主的斗争 |
“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史、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这段文字反映出北宋控制地方的基本思路是
A.派文臣取代武将 |
B.裁撤节度使 |
C.分化地方权力 |
D.控制地方财政 |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日:“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日:“……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宋太宗)因谓近臣日:“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动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
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
(1)材料一中赵普的建议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分)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统治者集中军权的措施。(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5分)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 |
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
B. |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
C. |
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
D. |
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
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出土了一枚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A. | 与西汉王朝结盟 | B. | 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
C. | 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 D. | 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
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
A. | 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 B. | 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
C. | 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 D. | 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