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江西景德镇盛产瓷器,向来就有“瓷都”之称。远在1300年前的唐代,生产的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景德镇瓷器品种齐全,造型优美,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是妇孺皆知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其实,丝绸、瓷器、金属冶炼、农业技术上的精耕细作,哪样不是响当当的中国发明啊!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1900 -1995 )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书中一一列举了中国向西方世界传播的26项技术,除传统的四大发明之外,还有鼓风机、帆车、船尾舵、马挽具等。李约瑟博士曾这么感慨:我用英文字母作为序号介绍中国科技,从A到Z,26个字母用完,介绍也就不得不结束了。
读完课文,再品读这段话,你最想说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吧!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鼓作气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强大鈞齐国出兵攻打弱小的鲁国。鲁庄公亲自带领军队前往长勺应战。
到了长勺,双方摆开阵势,准备大战一场。齐军先声夺人,首先擂响战鼓向鲁军发动进攻。鲁庄公正准备出兵迎战,谁知被主动请战、陪同而来的曹刿(guì)劝住了,说:“大王,时机未到,等会儿再说。”齐军见鲁军毫无动静,不出来应战,便再一次擂响战鼓,摇旗呐喊起来。
鲁庄公又想应战,但曹刿仍然要他按兵不动。齐军见鲁军还不出阵,便又一次擂起战鼓,向鲁军挑战。但曹刿还是叫鲁庄公命令军队坚守不战。
齐军三次准备进攻,都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减,十分疲惫,情绪顿时低落下去,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大家纷纷坐下来歇息,队伍也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进攻的时机到了。”
随着雨点般的战鼓响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鲁军将士奋勇出击,齐军没有来得及防备,顿时丢盔弃曱,四处溃逃。
战斗胜利后,庄公问曹刿:“刚才为什么要等齐军擂了三次鼓后,才能出击?”曹刿回答说:“打仗,最重要的是靠勇气。敲第一遍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击鼓时,士兵的勇气已经减退;敲第三遍鼓时,勇气已经快没有了。这时我军擂鼓进攻,用士气旺盛的军队去进攻松懈疲乏的军队,那当然能取得胜利啦!”
1.比一比,再组词。
第( ) 摩( ) 歇( ) 减( )
弟( ) 磨( ) 喝( ) 喊( )
2. 用给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摩(mó mō)拳擦掌 挑(tiāo tiǎo)战
溃(guì kuì)逃 旺盛(shèng chéng)
3. 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 先造成声势以压倒对方。()
(2) 作战时摇着旗子,大声喊杀助威。()
(3) 抓住时机,立刻决断。( )
(4) 形容战斗前精神振奋的样子。()
4.写出短文的主要内容。
5.联系短文内容理解“一鼓作气”的意思,并说说生活中,你曾一鼓作气去完成过哪一件事?
阅读加油站
一天下午,(美国德克萨斯州)男孩桑恩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将近六点,桑恩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芬兰一所学院)的女孩苏娜的呼救。六点十四分,桑恩拨通了(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芬兰紧急救援中心)联系,一边向桑恩询问苏娜的详细地址。十分钟后,(美国)和(芬兰)取得了联系。六点三十分,(芬兰)的苏娜得救了。
……
1. 将这段话中表示具体时间的词用“——”画出来。
2. 括号里填的是什么词?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3.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4. 用“一边……一边……”造句。
5.你从中看出桑恩是个怎样的人?
课内语段阅读。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1)“忠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本文中是指___________。
(2)毛主席签字的电文稿,反映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品味
我的老师
我最喜爱教英语的王老师,因为她最能理解我们的心情。
记得五年级时有个转学来的陈晖同学,他对英语没有兴趣,很怕上英语课,连英语26个字母都背不出。王老师很理解他的心情和学英语的难处,就着重辅导陈晖,并用一些形象的图片、例子来增强陈晖对单词和语法的记忆。每当陈晖掌握一种语法或一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王老师就会当众表扬他。陈晖学英语的积极性高了。
王老师不但理解我们,还善于引导我们。那是一次自习课上,她拿着试卷给我们评讲。正当讲得起劲的时候,忽然,从操场上传来“嗡嗡嗡”的马达声。怎么回事?同学们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向外观看。原来,是自然老师在做牵引飞机试航。同学们希望去阳台看一看。顿时,教室里轻轻骚动起来。
王老师见我们不认真听讲,她先是一愣,露出疑惑的神情。当王老师转头看到自然老师在做模型飞机试航,回头又看到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时,才恍然大悟。她果断地一挥手说:“到外面去看看吧!”同学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回到教室,同学们一时还安静不下来。王老师就微笑着开了口:“你们很喜欢飞机吧。可要知道现国国外航天事业比我国强得多,这就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外语是学习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工具……”这时,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大家又继续认真地听王老师评讲试卷。
这样的老师怎不叫人喜欢呢?
1.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惑——( ) 宁静——( )
2. 联系上下文理解加横线的词语。
回头又看到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时,(她)才恍然大悟。
“期待”指的是
“恍然大悟”指的是
3.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
这样的老师怎不叫人喜欢呢?
4. 按要求从文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中画句子。
(1) 用“——”从文中画出一句老师善于理解我们的句子。
(2) 用“”从文中画出一句老师善于引导我们的句子。
5. 根据内容填空。
(1) 文章用和两个事例写“我”喜欢王老师,这两个事例是用这句话连接起来的。
(2) “我”喜欢的王老师是一个 的人。
阅读加油站
许世友禁不住哭出声来:“娘,做儿的不孝,让您在家受苦。我读过私塾,懂得孝敬父母,但是……”许世友难过得低下了头。“孩子,娘不怪你,娘虽然不识字,可娘懂得,大丈夫尽忠不能尽孝,娘愿意让你去尽忠。尽孝只为我一个人,尽忠是为咱普天下的穷人哪!等打跑了敌人,还怕没有好日子过?”
1. 给下面的多竒字组词。.
禁 jīn( ) 难nán( )
jìn () nàn ( )
2. “娘,做儿的不孝,让您在家受苦。我读过私塾,懂得孝敬父母,但是……”这一句话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3. 等打跑了敌人,还怕没有好日子过吗?
改为陈述句:
4. 从文中母亲说的话中,你觉得许世友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海底有山,有峡谷,也有森林和草地。植物的色彩( ),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是地球上最长的生物。
海底( )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蕴藏量很少的金属。
海底真是个( )、( )的世界。
(1)在括号中按课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主要写海底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蕴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阅读。
一张贺卡
“快看,下雪啦!”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窗外,雪潇潇洒洒地下着,团团片片,密密麻麻。转瞬间,就封住了整个校园。
随着一声铃响,同学们带着喜悦冲出了教室,只有李小海同学孤零零地坐在椅子上,寒风从窗口灌进教室,他裹紧了外衣。李小海同学这学期刚转到这所学校,性格又很孤僻,同学们和他说话,他总不愿多说一句;同学们活动的时候,他避开他们,常常一个人坐在那儿发愣。
“喂,你要小心着凉!”蓦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入李小海的耳朵。他循声望去,看见班长冻得通红的脸上挂着笑容,径直向他走来。他看见班长,不知所措。“发愣啊!教室里怪冷的,出去和同学们轻松轻松吧!”“我,我身体不舒服,你去吧!”班长看出了什么,笑着说:“你看,这些飘飞的雪花,成群结伴轻轻柔柔地降临大地,给大地穿上了洁白的新装,才使冬天这么可爱。如果,只有几瓣雪花儿,你说,会有这么美丽的冬天吗?”几句话说得他无以答对,他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点了点头。
“这是同学们对你的新年祝福,希望你喜欢它!”班长把一张精美的贺卡深情地放在李小海同学的手心里。贺卡上嵌着一幅雪景图:几剪寒梅傲立在雪地上,虽然雪覆盖在花蕊上,但却压不住寒梅的傲气,它们竞相争艳,显得那么富有活力。更令他惊异的是,班长所说的那番话,竞是同学们用彩笔在贺卡背面写的祝词。此时,眼泪己在李小海眼眶里打转,他使劲不让它流出来。从模糊的视线中,李小海又看到了贺卡上的一首小诗:“朋友,不要把你的忧郁藏在心底,不要和我们保持距离,请改掉你的孤僻,哪怕就在新年到来之际。我们等你,OK?”这些热情的话语,是同学们金子般的心声。李小海热泪夺眶而出,他站起来握住班长的手,激动地说:“班长,我太感谢同学们了……”“别说了,这张小小贺卡是全班同学对你的祝福。我们真诚地希望你走出孤僻的深巷,露出你甜美的笑容,迎接新年的第一声钟响!”班长深情地说着,拉着李小海的手,一起冲出了教室。
跑到操场,同学们把雪球掷在李小海身上,李小海却不感到冷,只觉得热流在心中激荡。他抓起一把雪,捏成雪球,向同学们投去……
1.照样子写词语。
孤零零
密密麻麻___
2.结合短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不知所措:
忧郁:
3.用“”画出描写这张贺卡样子的句子。
4.为什么同学们把雪掷在李小海身上,李小海却不感到冷,只觉得热流在心中激荡?
5.你觉得李小海以后会怎样生活、学习?
认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十二三岁的时候,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上课时,他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下课后,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以弥补课堂上的不足。有一天,学校的魏校长把学生召集在一起,问大家:“读书为什么?”有的同学回答:“能发财致富。”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周恩来站起来,(响亮地轻声地想了想)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从(那哪这)时起,已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大伟大宏伟)志向。教他历史的高老师知道后,非常赞赏,就亲切地对周恩来说:“我们灾难深重(zhòngchóng)的国家,多么需要革新图强(qiáng qiǎngjiàng)的人啊!”为了鼓励周恩来不断进步,高老师赠送给他“翔宇”的名字,还说:“一个有志于革命救国的少年,应该像扶摇直上的大鹏鸟,永远翱翔于宇宙之中。”
1.把括号中不适合的拼音、词语划去。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鼓励—— 赞赏—— 翱翔——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弥漫:
灾难深重: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你为什么而读书?谈谈你的志向。
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1+1+2+2+2+1%)
多亏又看了一眼
有一回,一位老朋友对我讲:“我年轻时自以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本书,就利用假(jiǎ jià)期出去寻找。我要在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当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到处都是荒凉破落的庄园,衣衫褴(lǎn)褛(lǔ)的男人和面色憔(qiáo)悴(cuì)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惰混日子的人也找到了———一个满脸乱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竟然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小块马铃薯(shǔ)地锄草。在他的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漆的小木棚。”
“我恨不得立刻就转身回家,坐在打字机前去写我的书。当我绕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从另一个角(jiǎo jué)度朝老人望了一眼时,我一下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的椅子边竟然靠着一副残废人的拐杖,老人的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还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一下子变成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liáo)上几句话的人,轻易下判断和做结论了。”
“多亏我回头又看了一眼。”老朋友说。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对的打“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百折不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最初第一眼看锄草的老人是什么样的?用“------”画下来;“我”从另一个角度看时,那个老人又是什么样子的?用“ ”画下来。
(4)想写书的老朋友为什么说“多亏我回头又看了一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想一想,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把它记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内的知识你消化了吗?
蜂巢
教室,像一只蜂巢。
排列的桌椅,是一格一格的蜂房,井然有序。上课铃一响,你一格,我一格,大家坐好,在老师的引领下汲取,在各科的书籍里寻觅。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书写沙沙。在知识的大海里采撷、探索、积累,像金色的小蜜蜂在花海里采集花粉,嗡嗡嘤嘤地飞鸣、渴求。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
啊!一只甜蜜的蜂巢。
1.这里的蜜蜂指的是( ),蜂房指(),蜂巢指(),花海指( ),花粉指( )。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井然有序:
采撷:
3. “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书写沙沙。”请照样子,也写一句话,用上带线的词。
4.这段话写出了
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①这首诗中和“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表达的意思一样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朗读并试着理解这首诗。
③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加油站
江姐梳好了头,从枕头下面取出了她那件洗得干干净净的、被捕时穿的阴丹士林布旗袍,脱下了打着“x”号的囚服。
蓝色的旗袍外面套着一件玫瑰色的短毛线衣。江姐习惯地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尘,再理着旗袍上的折痕,然后弯下身子擦去皮鞋上的泥污。她又在镜子面前看了一下,在室内试着走了几步,像要去赴什么隆重的典礼似的。
1.用“”画出描写江姐动作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动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好段子,细品味。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了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连大阳也不知道!
1.“花睡醒了”、“虫子在说话”这是采用了 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2.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1)哪些动、植物“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2)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3)羡慕它们吧?说说你心中的自由。你愿意
根据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句子的理解。
(1)“想占有龙的人们围着皮皮鲁,有的试图从他手中抢绳子。皮皮鲁开始为这条龙的命运担心了。”皮皮鲁担心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皮皮鲁拿定主意不出售龙。至于以后还做不做龙风筝,要看第一条活龙的命运如何再定。”第一条活龙的命运是怎样的?展开你的想象说一说。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