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
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每隔10米种植一颗杨树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某些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 | B.②③⑤⑥⑦ |
C.②⑤⑥⑦ | D.②④⑤⑥⑦ |
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_______________、森林阶段
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内互助有利于种群的发展,种内斗争不利于种群的发展 |
B.种群密度越大,其种群数量就越多,种内斗争也就越激烈 |
C.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
D.群落演替都会出现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 |
将两种仓谷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混合在一个容器中,于不同环境中培养,结果如下图,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①在面粉中饲养 ②在捣碎的麦粒中饲养
A.①中锯谷盗的种群增长速度逐步降低 |
B.拟谷盗和锯谷盗在不同环境中的竞争能力不同 |
C.同一环境下两种群数量变化不同与物种的遗传因素有关 |
D.②中当拟谷盗的数量约170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不相同 |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弱 |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演替的方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也可以使群落演替方向与自然演替方向相同 |
B.从“弃耕的农田→草原→灌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
C.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不同 |
D.演替总是向群落结构复杂、资源利用率提高的方向进行 |
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使动物种群的自然栖息地被分割成很多片段,导致种群密度下降甚至走向灭绝。下列有关栖息地片段化对动物种群不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栖息地片段化会使动物种群活动空间变小,种内斗争加剧 |
B.栖息地片段化会阻碍动物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
C.与大种群相比,小种群的基因频率不易发生变化 |
D.小种群内部近亲繁殖会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下降 |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
B.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必能达到生殖隔离 |
C.一个种群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
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
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 )
A.死亡率降低 |
B.出生率高 |
C.牛群基数大 |
D.雌牛比例大 |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种群特征看,这种措施直接调节( )
A.种群密度 | B.性别比例 |
C.出生率 | D.年龄组成 |
在自然环境良好的情况下,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
A.群落中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B.开始时的物种数目上升,然后趋于稳定 |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简化 |
D.生态系统有机物不断增多 |
下列有关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样方法可用于植物种群密度和群落丰富度的调查,也可用于某些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
B.随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丰富度增大,光能利用率增加 |
C.行为信息只能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 |
D.人工高产鱼塘生态系统,物质可以自给自足,但能量需不断输入 |
某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白头鹎(鸟纲鹎科动物)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 )
A.这14年中,白头鹎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
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
C.该学校中,白头鹎的K值约为第14年时其种群数量的两倍 |
D.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计算出增长速率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