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1)根据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文化强国举措并说明所列举措依据的哲学原理?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文化强国之梦?
按照基因理论,生物的一切遗传特征都被染色体上的基因忠实地记录着。所谓转基因就是把生物乙的染色体片断(基因)切下来,插入到生物甲的染色体之中,使得生物甲具有生物乙的那种基因的功能。目前,一些科学家成为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支持者,他们的主要理由如下:一、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增产;二、与杂交作物只有量的差异,与传统作物“实质等同”,所以对人不应该有害;三、对生态的影响目前尚不能证明;四、转基因是科学,科学无禁区———“转基因好不好,转了才知道。”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因而怀疑甚至抵制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一些人认为,科学已经由神圣的使命变成了一项职业,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科学家常常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其知识和影响力欺骗公众。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被写入其中。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就是希望让社会公众也包括媒体要全面客观、原原本本的对转基因的技术来龙去脉、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它的特性和安全性、存在的风险,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
(1)从人的修养角度,简述“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你认为作为科学家应如何让公众相信他的道德感?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要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应坚持哪些辩证思维方法?
(3)想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请你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提出两项可行性措施。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2014年9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发送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各地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环保志愿者、普通公众结合切身感受,从强化执法、提前预防、事后援助等方面提出看法,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务院法制办为什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材料二:全民普法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某市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把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信仰,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整个社会中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村立法治信仰,使法治真正融入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说明在整个社会中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结合山东实际,省委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加快建设法治山东;其关键在于落实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坚持法治山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更好发挥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3)结合材料,指出中共山东省委在推进法治山东建设过程中遵循了哪些辩证法方法论?
按照基因理论,生物的一切遗传特征都被染色体上的基因忠实地记录着。所谓转基因就是把生物乙的染色体片断(基因)切下来,插入到生物甲的染色体之中,使得生物甲具有生物乙的那种基因的功能。目前,一些科学家成为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支持者,他们的主要理由如下:一、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增产;二、与杂交作物只有量的差异,与传统作物“实质等同”,所以对人不应该有害;三、对生态的影响目前尚不能证明;四、转基因是科学,科学无禁区———“转基因好不好,转了才知道。”
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因而怀疑甚至抵制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一些人认为,科学已经由神圣的使命变成了一项职业,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科学家常常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其知识和影响力欺骗公众。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被写入其中。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就是希望让社会公众也包括媒体要全面客观、原原本本的对转基因的技术来龙去脉、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它的特性和安全性、存在的风险,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
(1)从人的修养角度,简述“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你认为作为科学家应如何让公众相信他的道德感?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要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应坚持哪些辩证思维方法?
(3)想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请你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提出两项可行性措施。
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早已融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年来,“重智轻德”的教育使孩子成长失范的现象屡见不鲜。日前,《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正式出台,并从今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这是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规范》对不同阶段的未成年人提出“仪表之礼”等八项礼仪要求,切实开展“入学仪式”等四项仪式,在全省1700万名未成年人中推进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强调“践礼修德,从小抓起”,融入了“爱、善、诚、勤、俭、美”六种理念,最大特点就是注重从生活细节入手,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每一礼都区分了年龄段,循序渐进、设置科学贴近生活实际,并强调将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落到学校、家庭、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
(1)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加强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教育的依据及意义。
(2)分析江苏省上述举措与要求所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思考。
按照基因理论,生物的一切遗传特征都被染色体上的基因忠实地记录着。所谓转基因就是把生物乙的染色体片断(基因)切下来,插入到生物甲的染色体之中,使得生物甲具有生物乙的那种基因的功能。目前,一些科学家成为转基因作物的主要支持者,他们的主要理由如下:一、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农作物增产;二、与杂交作物只有量的差异,与传统作物“实质等同”,所以对人不应该有害;三、对生态的影响目前尚不能证明;四、转基因是科学,科学无禁区——“转基因好不好,转了才知道。”但是也有许多人认为转基因作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潜在危害,因而怀疑甚至抵制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一些人认为,科学已经由神圣的使命变成了一项职业,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科学家常常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其知识和影响力欺骗公众。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科学普及”被写入其中。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就是希望让社会公众也包括媒体要全面客观、原原本本的对转基因的技术来龙去脉、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它的特性和安全性、存在的风险,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
(1)从人的修养角度,简述“科学家的道德并不高于常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你认为作为科学家应如何让公众相信他的道德感?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要更加理性的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应坚持哪些辩证思维方法?
(3)想让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的产品,必须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请你为转基因技术的科学普及提出两项可行性措施。
党的十八大为中华民族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国梦”。 从根本上讲,要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道德的正能量,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材料一:2013年3月5日,讲述雷锋成长经历的传记电影《青春雷锋》在南京首日上映出现了4场“零票房”的尴尬局面;次日牵动亿万人心的长春被盗婴儿被害……。这屡屡的残酷社会现实反映了我们部分群体的思想道德的缺失,也为我们敲响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警钟。实现"中国梦",必须正视我国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困扰"、"心理失衡"等问题。
材料二:罗阳超负荷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英雄司机吴斌,遇难前刹车挽救乘客;亿万富翁救员工溺亡,至死保持救人姿势,一股股捍卫真善美的正能量喷薄而出,在与假恶丑的交锋中,不仅治疗着不良道德事件给社会带来的创伤,而且有力提升了社会公德,捍卫了公平正义,彰显了中华民族向善向上的美德,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1)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相关知识,请你为更好地发挥道德正能量建言献策。
(2)请你运用人的价值的有关知识,谈谈这些“民族的脊梁”的感人事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12 分)
(3)联系实际,请你为开展好向“民族的脊梁”学习的活动设计两条广告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字数不超过16字。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安徽省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新
进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2014年安徽省33项民生工程投入
年份 |
总额 |
重点投向 |
2012年 |
540.3亿元 |
社会福利中心、校安工程、留守儿童之家、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家电下乡等 |
2013年 |
605 亿元 |
建设美好乡村公共服务奖补、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差率补助、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 |
2014年 |
686.3亿元 |
保障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以及“三农” 投入等 |
(1)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安徽财政资金持续向民生领域倾斜的经济意义。(8分分)
材料二:2014年安徽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不断探索,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2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二中我省是怎样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
材料三:安徽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民生工程,把有限财力用到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让全体人民分享发展红利,增强百姓生活幸福感。
(3 )结合材料三,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探究我省增强百姓生活幸福感的做法中蕴涵的哲理。
材料一:近日.南京市 纪委向社会招幕了首批24名微博廉政观察员。这批观察员来自党内外,有教师、警察和普通企业职工,并且普遍具有较强的网络影响力。通过引入廉政现察员,加强收集网民投诉、解答群众疑问,加强康政监督,拉近党样距离必将成为推进党的执政方式的良性转变的重要力量。
材料二:2013年l0月11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齐鲁大地拉开帷幕。这是一场文化的盛会、艺术的盛宴,更是山东省落实“文化强省”战略和文化惠民政策的实际行动。伴随着“十艺节”的举办,山东全省公共图书馆达到152个,1300多个乡镇基本实现综合文化站全覆盖,7万多家农家书屋建成;“十艺节”还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成为真正的主角,群众文化活动风生水起,各类文艺演出近万场,广场演出5万多场,让广大人民享受到了真正的文化大餐。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设立民间网络廉政观察员对推进党的执政方式良性转变的认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山东省是怎样让广大人民享受到真正的文化大餐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素以彬彬有礼和敢于担当的风貌著称于世。
材料一 如今,行走中的国人在旅途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的在感受汲取文明,有的却因不当的言行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提升行走文明是文化自觉的表现。从自然中感悟,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感悟,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多样性文化交流、撞击和融合中去感悟,是一条文明提升的捷径。
(1)结合材料l,说明提升行走文明是文化自觉的表现。
材料二 8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根据征求意见稿,不动产以不动产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登记。不动产单元具有惟一编码。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立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簿。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依法将各类登记事项准确、完整、清晰地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任何人不得损毁不动产登记簿,除依法予以更正外不得修改登记事项。
(2)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的理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探索的好家风好家训展示活动,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寻找最关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了大量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促进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国家不断拓展重大文化惠民项目服务“三农”.加强互联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2015年1月15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首次提到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这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结合材料,说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意义。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据此有人认为:“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有利于搞好物质文明建设。”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
(3)如果学校组织同学撰写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章,请结合材料,拟定撰写文章的两点提纲。要求提纲符合文章主题,有概括性,观点正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材料一 一个好人,感动一座城市;一座“好人之城”,温暖每一个人。天津市某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先后为外来务工人员、残疾贫困家庭和贫困山区募集御寒衣物3万多件,募集善款35多万元,与22位津门孝亲学子、100名美德少年、100名外来务工子女结成了帮扶对子,用平凡善举点燃灯火,一个个好人的磁场,正在悄然引发道德的共振。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角度,分析某区开展“平凡善举点燃灯火”活动的文化价值?
材料二:习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要面向全社会做好这项工作,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
(2)根据材料二,分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蕴含了哪些哲学道理?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以来,社区、企业、学校、机关等纷纷开展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效果喜人。
(3)请结合实际,为你所在的社区或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设计两条宣传语。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上的妙语部分摘录:
1. |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
3. |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
4. |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 |
5. |
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
材料二:“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任由奢靡之风蔓延,必然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对于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为此,要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突出反腐倡廉工作重点,增强反腐倡廉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结合材料一,请你阐释习近平主席妙语摘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谈谈“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一观点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并运用辩证法的知识进一步说明习近平对腐败问题的分析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2014 年,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发展步入新常态。某校高三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经济新常态
生产结构中的农业和制造业比重明显下降,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需求结构中的投资率明显下降,消费率明显上升,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增长动力结构中的人力、资源粗放投入明显下降,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
信息二:文化新常态
2014年江西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方面不断探索,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点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提升我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信息三:法治新常态
从反暴恐“新常态”,到司法环境保护“新常态”;从涉法涉诉信访“新常态”,到全民守法“新常态”……唯有法治,才是串连起 2014 年所有故事碎片的主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引领中国法治建设步入不同以往的“新常态”。涵养法治新常态必须具有规矩守法意识、公开监督意识和法律至上意识。
(1)结合信息一,简要指出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8 分)
(2)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二中我省是怎样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
(3)结合信息三,从联系观的角度,说明材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都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使“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哲学依据。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