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在《通典·职官》中说“夫立法作程,未有不弊之者,固在度其为患之长短耳。政在列国也,其初有维城磐石之固,其末有下堂中肩之辱。远则万国屠灭,近则鼎峙战争,所谓其患也长。”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分封制度初期利于国家安定 | B.任何制度都不可能没有弊端 |
C.分封制度后期造成分裂动荡 | D.应从长远角度考察制度得失 |
图一是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一座古代建筑,是明清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图二是民间祭祀祖宗的场所,称为祠堂。这种现象源于我国早期的一项政治制度。其特点不包括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B.嫡长子继承制 |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结合 | D.“国”与“家”结合 |
根据“家”字的构成,最早使用这一词表示居住处所的是
A.皇帝 | B.贵族 | C.平民 | D.奴隶 |
香港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中“周代封建”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书中的“封建制度”在我们大陆历史教材的提法是:
A.分封制 | B.封建社会 | C.君主专制 | D.中央集权制度 |
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
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
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 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
史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因不肯对楚成王的军队“半渡而击之”导致惨败。然《公羊传》对此事的评价是:“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临大事而不忘大礼,有君而无臣,以为虽文王之战,亦不过此也。”由此可见( )
A.宋军军事实力不如楚军 | B.周礼利于天子统治秩序的稳定 |
C.宋军对礼制的尊崇敬畏 | D.宋军在乎师出有名以避免树敌 |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这段《三字经》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
C.由分封走向统一的进程 | D.君主专制强化的历程 |
平遥古城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些建筑形式蕴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A.与自然环境契合 | B.天人合一的理念 |
C.安土重迁的观念 | D.家族中心的传统 |
《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史料记载的是
A.诸侯有随时朝觐天子的义务 |
B.受封诸侯有义务提供军赋 |
C.幽王荒淫遭遇诸侯联合反叛 |
D.周王室衰微面临诸侯攻伐 |
《礼记》载: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
A.军功 | B.门第 |
C.品德 | D.才学 |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井田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宗法制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 |
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