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 综合题
高中历史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在2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总体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巩固和强化(本题共10分)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这种经济基础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哪些方面的保障?
(2)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是什么?这种思想何时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
(3)请你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评价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黄仁宇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体分为三个帝国时代:1、秦汉帝国,2、隋唐宋帝国,3、明清帝国。把握每一个时期社会的整体面貌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历史,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1368年—1840年)在经济、政治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各有哪些共同特点?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这种时代特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请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三幅图,回答问题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个朝代的哪种制度?
2.上述三种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后两种制度体现的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沿革历程中的两对基本矛盾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请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分析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得以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2)这一制度内部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
(3)上述矛盾和斗争的发展趋势如何?你如何看待这些变化趋势?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政治文明发展史,古代的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封诸侯,班赐宗彝(宗庙礼器),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於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分天下以为36郡,郡置守、尉、监。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种政治制度?(3分)
(2)结合材料一分析,受封者共有几类?这一制度的实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3)对比材料一、三,材料反映的两种形式相似的制度在性质上有何不同?(2分)
(4)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材料反映的两种制度建立的原因有何不同?其根本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
(5)根据材料三分析,作者对材料中反映的制度持何态度?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这一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之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拔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指辽、西夏)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0
材料三燕蓟之地陷于胡虏且百年而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曲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余靖《武溪集·论河北榷盐》
回答:
(1)辽实行南北双轨政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评价其历史作用。
(2)材料三所述燕蓟之民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否全面?为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元前七一五年(周桓王五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相互交换祊、许二地,天子也只好默许;公元前七一二年(周桓王八年),王室取田于郑,还得用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条件。至于大小奴隶主贵族,从天子到大夫,相互间为了一田一邑引起纠纷的事更是屡见不鲜。公元前五零八年(周简王六年),晋大夫卻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鄇田,双方各不相让,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卻至说,鄇田所在的温邑是他自己的“故地”,天子派去的使者以温邑先后赐封的变化进行反驳,最后才取得了晋侯的支持,承认鄇田属“王室之邑”。
请思考:上述历史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魏初,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而豪强征敛倍于公赋。给事中李安世上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又,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归今主,以绝诈妄”。魏主善之,由是始议均田。
――摘自《资治通鉴》卷136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颁发诏令,实行均田;将土地分为露田、桑田两种。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受露田20亩。露田加倍或2倍授给,以被轮种。桑田为农业田,不须还官,但须在3年内种植桑、榆、枣等树,而露田在身死后或年过70岁后要还给官府。在不宜种桑的地方,给麻田,男子10亩,妇人5亩。奴婢可与良人接受同样数额的田地。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具体实行均田制时,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抵销应受份额。已达到应受额者,不得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凡土地不足之处,允许向荒地处迁移,土地富足的地方,可以随力所能及借用国有荒地耕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实行均田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露田与桑田的不同之处。
(3)北魏均田制规定土地不得买卖,为什么还出现了土地买卖现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下列是一组有关政治建筑的材料,请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 它或许是英国通过建筑和特定样式来代表它自身的一个最明显的例子。两排绿皮椅,坐席间距为两个半剑身……温斯 ·丘吉尔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特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
丘吉尔概括了议会下院最为重要的两大特征:“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是穿过发言席的行为则需要慎重的考虑……其次,它的会议厅不用大到同时容纳所有的议员……否则十分之九的讨论将在拥挤而迫切的氛围中进行。”             ——(美) 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三 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身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 
——《大国崛起·美国》
材料四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地方,建于1958年,整体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万人大礼堂是人民大会堂的主体建筑,平面是扇形,所有的座位都可以看到主席台。一层座位为代表席,每个座位有电子表决器和12种语言的译意风。主席台600平米,设座300个,有声、光、电设备,礼堂顶部有500盏满天星灯和一个巨大的红五角星,放出70道光芒,周围以葵花环和三层水波形暗灯槽,一层大于一层。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沿用的社会经济基础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约束总统的权力”的?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来源:2010届高三必修一模块各地历史模拟题汇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
——清·乾隆帝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权利法案》
材料四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其意义如何?
(2)材料二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具有什么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与乾隆帝相比,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不同?并简述其原因。
(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试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
(5)根据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来源: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历史调研测试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四:清咸丰戊午年五月,清政府签订某一对外条约:“大清皇帝、大英君主,因视两国情意未洽,今愿重修旧好,俾嗣后得永远相安。……第三款 大英钦差各等大员及各眷属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总候本国谕旨遵行。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关大臣作为代国秉权大员,觐大清皇上时,遇有碍于国体之礼,是不可行。……第五十一款 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分析唐太宗、乾隆皇帝不同的“华-夷”观? 并指出对唐、清两代社会有何影响?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四中的条约签订于何时、名称是什么?这些条款反映出“华-夷”地位有何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唐朝和西汉都是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唐朝和西汉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采取了哪些相似的措施?
(2)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有哪些新措施?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基本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武王克商,先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材料二:(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碱其君,故杀之也。已破陈,即县之。
(秦惠文王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史记》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国,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为得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统之。
——《元史·百官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诸侯的主要对象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炼出相关的历史信息。
(3)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何共同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来源: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上,中国至少曾有三次被公认为是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第一次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这一时期持续了400多年。在此之后的400多年里,中国四分五裂为几个动荡不安的小国。公元6世纪,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13世纪末,中国第三次崛起,这一次又持续了约400年。……。        
——王赓武著《中国迎来第四次崛起》
材料中所说的中国的三次崛起各指什么时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