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高中历史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德孵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韧的一步。”“这场战争”后中国人“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主要表现在(   )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
C.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
D.探索民主共和之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意义包括 :
①开始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旧观念
②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
③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④使“开眼看世界”发展成为社会思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起的作用是(   )

A.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 B.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 D.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新高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与“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这一观点不同的是

A.“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
B.“早一日变计,早一日转机”
C.“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
D.“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主要资料来源于

A.《四洲志》 B.《各国律例》 C.《华事夷言》 D.《澳门月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指的是

A.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B.西方的政治制度
C.西方的思想文化 D.了解外国历史地理知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 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
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 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主流思想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张之洞的《劝学篇》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主张学习西方,被誉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A.林则徐 B.洪仁玕 C.郑观应 D.康有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中国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A.林则徐建议制造炮船以抵御英国,被道光帝朱批为一派胡言
B.康有为抨击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势力
C.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D.毛泽东提出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代中国思想界从学习西方的“器物”演进到学习西方的制度,出现这种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B.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形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提出《海国图志》,这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世人曾对当时的某一著述作如此评论:“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此推断该书最有可能是  (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孔子改制考》 D.《新青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