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 B.曾国藩李鸿章 |
C.康有为梁启超 | D.张謇荣宗敬 |
由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情况所得出的认识和结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①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与鸦片战争有关②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③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
④向西方学习尚未涉及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 ,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2:“……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3:“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4: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1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1、2、3、4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3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3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2有什么进步?
(4)材料4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3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C.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下列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上海轮船招商局 ②中华民国成立 ③《新学伪经考》 ④《新青年》
A.①②③④ | B.①③②④ | C.③①②④ | D.③④①② |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各项与这一主张最为相近的是( )
A.“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干橹” |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
D.“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海国图志》在中国没有广泛流传,但是传播到日本后却大受欢迎,重刻、翻译,各取所需的版本很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渎书人忙于科举 | B.日本对西方的了解太少 |
C.中国夷夏之辨风气甚浓 | D.日本物质基础更好 |
鲁迅曾撰文评论某项主张时说:“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持这种主张的主要是( )
A.洋务派 | B.维新派 | C.革命派 | D.激进民主派 |
19世纪60年代“体用之争”的分歧在于是否( )
A.以西方文化改造中国礼教 | B.维护清王朝的君主统治 |
C.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 D.改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 |
《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