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

A. 顺应时代潮流 B. 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 指出中国未来之路 D. 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

A. 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
C. 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 D. 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文献中,最能说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先声的是:

A.            B.                   C.                     D.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   )

A.维护封建统治 B.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C.学习西方物质文化 D.维护清王朝统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张之洞在《劝学篇》说:“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材料表明张之洞主张

A.中体西用 B.君主立宪 C.民主共和 D.民主科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以下“鞭子”与“动弹”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鸦片战争——开眼看世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D.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救亡图存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议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阙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下列关于洋务运动失败主要原因的分析不符合郑观应观点的是:    

A.郑观应认识到了社会制度层面的“体”与科学技术层面的“用”之间不是等同的关系。
B.郑观应认识到当时中国的落后最根本是社会制度的落后,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C.郑观应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抛弃中国的体和用,不仅要“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而且要“议政于议院,以民主共和,谋定而后动”。
D.郑观应批评洋务运动遗体求用,舍本逐末,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反映了当时有些人对中国落后原因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渐成报纸文章的熟语和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许多人用这些名词做自己或女儿的名字。原名胡洪骍的胡适,也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取“适”字做了自己的表字和笔名。这反映了(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文化主流 B.西方进化论的观念渐入人心
C.“民主、科学”已经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 D.实行制度变革的意识开始萌发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瀛环志略》 D.《中外纪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指出,“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与材料所说相关的历史人物有  ①魏源    ②洪仁玕   ③李鸿章   ④孙中山   ⑤陈独秀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粱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实现中国工业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