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新思想的萌发 / 选择题
高中历史

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  )
西人立国具有本①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②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③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④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⑤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⑥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⑦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40年1月18日,正在广州主持禁烟的林则徐向英国女王发出一封《谕英国国王书》,说:“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这表明当时的林则徐

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已作好防备英国武装挑衅的准备
C.开始从器物上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D.仍具有天朝上国的传统保守思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中国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此图说明了

A.等级有序的华夷观是国人排斥民主共和的主要原因
B.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探索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转变
C.民族意识的逐渐觉醒让国人不断深入学习西方文化
D.辛亥革命让中国人认识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必然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      ;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

A.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
B.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
C.民国取代清朝、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
D.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的局面,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逐步加强
C.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D.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希腊文化昉(起始)于周初,有瞽(盲人)者贺梅尔擅绝世之才,歌咏诸邦战迹……,至周末时,性理之学大兴,分门别类,列为百家,交相论说,渐入虚无。惟索格底、布拉多、额里斯多三人有圣贤之目。”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的这一论述

A.旨在说明东西方文化同出一源
B.本质上表达了其西方文化优越论的立场
C.突出了智者运动在西方文化史上的精神价值
D.试图化解东西方的认知心理障碍,传播西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了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政治派别。下表中的言论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言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
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启蒙与救亡并重
B.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工业化,自强求富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士、农、工为商助也……”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推动中国近代化          B.实行民主政治
C.实现中国工业化              D.启蒙与救亡并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同治年间(1861~1875年),清朝统治出现相对稳定的局面,国力有所增长,士大夫阶层将其称为“同治中兴”。然而西方学者对其评论道:“同治中兴只能算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低层次的复兴,是一种浮于外表的现代化姿态。”这一评论的历史依据是(  )

A.清朝统治者仍固守天朝上国的心态
B.洋务运动和“中体西用”思想
C.太平天国运动被中外势力联合镇压
D.维新变法运动遭到顽固势力的扼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曾提出购买、仿造近代军舰的建议。这一举动遭到朝野上下的激烈反对,连道光帝都斥之为“一派胡言”。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包括

A.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国防近代化的重要性
C.统治者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
D.“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未得到统治者的采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A.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当时的国情 D.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