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在其《易言公法》一文中说:“夫地球圆体,既无东西,何有中边。同居覆载之中,奚必强分夷夏。”这段言论反映了郑观应:
A.主张学习西方 | B.以自我为中心的文明优越感 |
C.具有全球意识 | D.主张抵御外国侵略 |
著名学者钱乘旦认为: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在“抗拒”与“接受”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与上述观点一致的主张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创立民国,实现共和 |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
下列中国近代思想主张出现最晚的是
A.“夫不可变者,伦纪、圣道心术也,非工商器械、工艺也” |
B.“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 |
C.“孔教与共和乃绝对势不相容之物……故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
D.“当世恶疾,帝制为最,唯合众共和为世界之潮流,顺者昌,逆者亡” |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
A.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
B.文化的自身魅力决定其传播的程度 |
C.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
现代日本学者井上靖说过:“幕府末期日本学者文化人等,……例如,横井小楠的思想起了革命,倾向开国主义,其契机是读了中国的《海国图志》。”这反映出《海国图志》( )
A.主张倡导发动民主革命 | B.主张推行实质性改革和开放 |
C.推动了近代日本社会变革 | D.摆脱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影响 |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清朝末年,曾有诗云:“西夷制器虽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观点反映了( )
A.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
B.西方善于学习东方文化 |
C.清末士大夫盲目自大 |
D.“西学中源”证据充分 |
恭亲王奕曾说:“中国(甲午战争)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这里,奕可能会
A.主张“全盘西化” |
B.否定维护旧制度的一切做法 |
C.要进一步发展近代化 |
D.提出“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目标 |
“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
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 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
郑观应在谈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说:“今之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下列选项不能为此话提供依据的是
A.驻英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承认西方文明有超过中国的地方,日记被奉旨毁版 |
B.为“徐图自强”而创办的天文算学馆第一次招生时,“正途投考者寥寥” |
C.据《东西学书录》统计,到1899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共出书126种 |
D.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因奔父丧,乘坐了外国的小轮船,几乎被顽固派开除省籍 |
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
下列言论与“中体西用”思想相符的是
①“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③“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
④“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⑤“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②③④⑤ | B.①②④⑤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⑤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每年派遣30名幼童留学,同时规定他们每3个月要学习14天《孝经》和圣谕。这可以说明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宗旨是
A.改革传统教育制度 | B.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
C.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 D.维护清朝专制统治 |
李鸿章在奏章中说:“近年部议停购船械,自光绪十四年后,我军未购一船……倭人心计谲深,乘我力难添购之际,逐年增置。……海上交锋,恐非胜算,即因快船不敌而言。”通过上述材料可知( )
①北洋水师缺乏政府大力支持
②中国海军在整体上落后于日本
③日本海军力量获得长足发展
④李鸿章正确指出中国战败根源
A.②③ | B.①②③ | C.①③ | D.①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