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是( )
A.把西方基督教义同中国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相结合 |
B.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
C.把西方列强的政治学说同中国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 |
D.把西方基督教义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 B.张之洞的《劝学篇》 |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
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枯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
A.林则徐、魏源 | B.康有为、梁启超 |
C.孙中山、章太炎 | D.陈独秀、胡适 |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民族危机的困境 | 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 |
C.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 D.文学革命的影响 |
下图反映的理论对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
B.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
C.严复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思想 |
D.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 B.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
C.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 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
“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
A.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 B.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
C.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 | D.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
王国维在1911年曾说:“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这表明他
A.否认中西学的差异 | B.倡导中西学兼收并蓄 |
C.主张“中体西用” | D.理性反思新文化运动 |
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A.学习科学技术 | B.仿行西方制度 |
C.倡导实业救国 | D.创办新式教育 |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máo zéi原意为吃禾苗的两种害虫,比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
A.提出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 B.宣传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
C.反映了社会契约的精神 | D.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
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
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严复在《与外交报主人论教育书》中说:“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垄之功又废也。”在此,严复( )
A.认为民主政治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 B.只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
C.批驳了“中体西用”论 | D.鼓吹民主革命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然吾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请备陈其义以告天下。……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下列表述符合材料中梁启超观点的是
A.妇女应追求婚姻自主 | B.妇女价值观在不断更新 |
C.妇女教育关系到国家强弱 | D.妇女教育应遵循礼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