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之: |
|
②不蔓不枝 |
枝: |
|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而: |
|
④陶后鲜有闻 |
鲜: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我师焉 |
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
B.未尝稍降辞色 |
辞色:言语和脸色 |
C.三十而立 |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
D.援疑质理 |
援:引、提出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善者而改之 |
其此之谓乎 |
B.不逾矩 |
老翁逾墙走 |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卒获有所闻 |
D.可以为师矣 |
俯身倾耳以请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何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亦我所欲也 |
是进亦忧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B.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屋舍俨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C.所恶有甚于死者 |
于厅事之东北角 |
(林嗣环《口技》) |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狼得骨止 |
(蒲松龄《狼》) |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
B.贤者能勿丧耳 |
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
C.呼尔而与之 |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
D.乡为身死而不受 |
乡邻因害怕死亡而不接受 |
(3)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① ”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② ”。
(4)下表对本文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梳理,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
列举事例 |
运用排比 |
运用对比 |
|
《鱼我所欲也》 |
乞人不屑“蹴尔”之食的事例 |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把“① ”与“② ”在财富数量上作对比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守城方得“地利”却“③ ”的事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把“多助”与“寡助”的结果作对比 |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困于心,衡于虑
③必先苦其心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4)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丹书帛日“陈胜王”。 ②鸿雁传书
B.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河曲智曳亡以应。
C.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
D.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课外文言文阅读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出其不意,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入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选自《宋史》)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今日进退等死
②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宗泽在卫南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
【甲】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①亭以雨名,志①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②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③之阳,其占为有年④.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⑤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⑥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①志:记。②③扶风,歧山: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④占:占卜。有年:指丰收。⑤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文中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⑥忭(biàn):高兴,快乐。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 |
意:情趣 |
B.佳木秀而繁阴 |
秀:草木茂盛 |
C.民方以为忧 |
方:刚才 |
D.甲子又雨 |
雨:下雨 |
(2)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 |
雨麦于岐山之阳 |
B.而不知人之乐 |
而凿池其南 |
C.醉能同其乐 |
其真无马耶 (《马说》) |
D.以为休息之所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3)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甲、乙两文中亭子命名的由来:甲文以作者的号来命名,而乙文以这件久旱逢甘霖的真事命名。
C.甲文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4)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官吏相与庆于庭
(5)读了甲、乙两文,你从欧阳修和苏轼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
文言文阅读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乙】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①,多所像类②.林木高茂,略尽冬春③.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
【注释】①形容:形体和状态。②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③冬春:冬春之交。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互相轩邈(高)
B.鸢飞戾天者(代词,……的人)
C.而两岸高山重嶂(连词,不译)
D.其石采色形容(通“彩”,颜色)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
B.【乙】文中作者描写了长江三峡中长达百多里的西陵峡的壮观最象。
C.【甲】【乙】两文内容上均写景,但两文的文体却不相同:一文为“书”,一文为“记”。
D.【甲】【乙】两文都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分别描摹富春江、长江两岸的峡谷奇观,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政务,纵情山水的高雅志趣。
(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
(4)【甲】【乙】两文都属于写景美文,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请从【乙】文中找出侧面烘托的句子加以赏析。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4)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甲】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唐雎不辱使命(选段)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丙】醉翁亭记(选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下列对《次北固山下》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B.“日生残夜”“春入旧年”写日夜交替,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C.尾联运用设问,借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思乡愁绪。
D.“客路”“行舟”与“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
B.徒以有先生也 |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
D.聂政之刺韩傀也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次北固山下 |
次 |
|
②请广于君 |
广 |
|
③而君逆寡人者 |
逆 |
|
④翼然临于泉上翼 |
然 |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5)乙文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6)丙文中,作者在乎山水之间,体现在哪些事上?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注】文中的“冽”“澈”,也有版本写作“洌”“彻”。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 |
策之不以其道 |
B.全石以为底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C.日光下澈 |
主人日再食 |
D.不可知其源 |
林尽水源 |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 |
可以调素琴 |
B.似与游者相乐 |
至于负者歌于途 |
C.潭西南而望 |
思而不学则殆 |
D.乃记之而去 |
乃不知有汉 |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①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水声,寻得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
B.第②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同时,也侧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
C.第④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宁静,直接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
D.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道的忧伤悲凉之情。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阅读《口技》,按要求完成各题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会宾客大宴 |
会:适逢,正赶上 |
B. 众妙毕备 |
毕:全,都 |
C. 几欲先走 |
走:跑 |
D. 满坐寂然 |
坐:坐下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群响毕绝 |
哀转久绝 |
B. 两股战战 |
屠自后断其股 |
C. 撤屏视之 |
公将鼓之 |
D. 于厅事之东北角 |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技”是我国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其魅力在本文作者林嗣环的笔下得到了充分体现。
B. 全文以“善”为文眼,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C. 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正是为了表现听众对民间艺术的衷心喜爱。
D. 文章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清清楚楚,既结构严谨,又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意)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身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慈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表现的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物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 或遇其叱咄/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C.不敢出一言以复/复前行,欲穷其林
D.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不知道从哪里买书来看。
B.离逆旅,主人曰再食——寄居在旅店里,店主每在也只吃两顿饭。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里已经感觉到很快乐,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別人。
D.假诸人而后见也——向很多人借才能借得到书看。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的求学之路可以用“艰难”二字来概括:家贫吃穿条件差,读书靠借和抄,拜师要离家远途跋涉,求学还要看老师的脸色。
B.宋濂认为自己求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勤奋:勤借书,勤抄书,勤读书,勤拜师,勤提问。
C.宋濂觉得年轻人吃、穿、住、教师、用书等生活和读书条件跟自己比起来都过于优越,这反而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是造成很多年轻人学业不精而品德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
D.作者认为,求学之道一要勤奋,二要虚心,三要专心,关键是要不怕吃苦,作者现身说法,勉励马君则更加刻苦向学,实际上也是对更多年轻人的殷切期望。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朝而往,暮而归 |
男有分,女有归 |
B.颓然乎其间者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D.醒能述以文者 |
皆披发文身 |
(2)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
皆以美于徐公 |
B.杂然而前陈者 |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C.醉能同其乐 |
其如土石何 |
D.射者中,弈者胜 |
陈胜者,阳城人也 |
(3)下列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醉翁亭所在,由面到点,先“环滁”,再“西南”,望“琅琊”,闻“水声”,用听觉置换视觉。一“回”一“转”,方见亭子。
B. 第三段太守颓然与众宾喧哗相映衬,既照应首段太守“饮少辄醉”,又暗含众人不知太守快乐之意,凸显了作者被贬滁州后的愁苦和愤懑。
C.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把整齐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了散文的韵味。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点睛之笔,“醉翁”之“醉”,不仅因太守酒量浅,更有沉醉于山水美、滁人和、吏政清等多种含义。
(4)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