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A物质和B物质在所测试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
溶解度/g |
A |
35.7 |
36.0 |
36.6 |
37.3 |
38.4 |
B |
13.3 |
31.6 |
63.9 |
110.0 |
169.0 |
(1)根据测出的A、B两物质溶解度数据,描出粗略的溶解度曲线。
(2)从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出,随温度变化溶解度变化不大的物质是_______;在100g水中要溶解85gB物质,温度大约在_____℃时才可能溶解完。
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1)图中
三点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2)由
点到
点可采取的措施。
(3)若
溶液中混有少量的
杂质,可以采取方法获得较纯净的
.
(4)若将
点溶液逐渐加水稀释使其质量分数降至10%,在此稀释过程中符合此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的规律的图像是。
某合作学习小组欲用生石灰制取氢氧化钠固体,他们将少量生石灰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冷却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请你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NaOH、Ca(OH)2的溶解度
温度(℃) |
0 |
20 |
40 |
60 |
80 |
100 |
NaOH溶解度(g) |
31 |
91 |
111 |
129 |
313 |
336 |
Ca(OH)2溶解度(g) |
0.19 |
0.17 |
0.14 |
0.12 |
0.09 |
0.08 |
【提出问题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1】
甲同学:只有CaCO3
乙同学:CaCO3,Ca(OH)2
乙同学猜想可能含有的Ca(OH)2理由是 。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别进行了实验: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再加入稀盐酸. |
有气泡产生 |
自己的猜想正确 |
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振荡,过滤, 向滤液中滴加 。 |
溶液由无色 变为红色 |
自己的猜想正确 |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 ;
结合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乙同学的猜想正确,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2】
丙同学:NaOH,Na2CO3 丁同学:NaOH,Ca(OH)2 戊同学:NaOH
【表达与交流】
(1)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丁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 。
(2)该小组同学欲将溶液B加热浓缩,加热不久,溶液出现浑浊,只好停止加热,请解释加热时溶液出现浑浊的原因 。
(3)该小组同学立即变换方案,向溶液B中 。
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 | 甲中含有少量的乙,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乙 |
C. | 时,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D. | 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分别降温至 ,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
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创新实验是“火龙生字”,在成果展示现场,某同学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先在白纸上书写“火”字,晾干后白纸上出现硝酸钾晶体(见图1),用带火星的木条接触硝酸钾晶体,就会观察到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燃烧并迅速蔓延,留下“火”字的黑色痕迹(见图2)。
在场的同学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如下研究:
【提出问题】为什么附有硝酸钾的白纸更容易燃烧?
【查阅资料】硝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亚硝酸钾(KNO2)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
【猜想与假设】对于生成的是什么气体,四位同学有如下猜测:
甲:二氧化氮; 乙:氮气; 丙:氧气; 丁:氢气;
同学丙指出不可能是二氧化氮、氢气,理由是: 。
【进行实验】四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对同学丙的猜想进行了验证,他们的操作方法是: ,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同学丙的猜想正确,硝酸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 。
【解释与结论】白纸上写过字的地方更容易燃烧的原因是:
【反思与评价】为什么要用“硝酸钾的热饱和溶液”书写文字?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
20 |
40 |
60 |
80 |
100 |
溶解度/g |
31.6 |
63.9 |
110 |
169 |
246 |
你对上述问题的解释是: 。
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均降温到t1℃,都有晶体析出 |
B.t2℃时,100g甲的饱和溶液中含甲的质量为30g |
C.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
D.t2℃时,甲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乙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
水是重要的资源。
(1)活性炭常用于净水,其作用是 。
(2)海水晒盐得粗盐,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为:溶解、 、蒸发结晶。
(3)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如图1)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①图中A点表示的含义是 。
②20℃,向50g水中加入25g NaCl,得到 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若要增大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其方法是 。
(4)水在化学实验中具有重要作用,将光亮的铁丝固定在U型管左端的塞子上(如图2),几天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 ;从实验中可以得出铁生锈的条件是 。
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曲线上Q点表示 ;
(2)在2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B(选填“﹥”、“﹦”、“﹤” )各为 ;(精确到0.1%)
(3)30℃时,将10gA物质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不饱和溶液,若再加入A物质 g或降温到 ℃,都能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右图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对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30℃时M的溶解度小于N的溶解度 |
B.P点表示t℃时M、N的溶解度相等 |
C.M、N都是难溶物质 |
D.阴影处各点对应的溶液(不包含曲线上的点)是M的不饱和溶液,N的饱和溶液 |
下列实验内容中的横、纵坐标表示的量符合下图所示变化趋势的是
序号 |
实验内容 |
横坐标 |
纵坐标 |
① |
饱和氯化钠溶液的稀释 |
加入水的质量 |
溶质质量分数 |
② |
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
时间 |
红磷质量 |
③ |
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
时间 |
二氧化锰质量 |
④ |
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
盐酸质量 |
剩余固体质量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 g.
(2)20℃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3)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
小的是 .
(4)要配制110g溶质质量分数为9.1%的丙物质溶液,配制时溶液的温度需要控制的范围是 .
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为A<B<C
B.将t3℃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所得溶液的溶质
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B>A=C
C.t3℃时B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变成不饱和溶液
D.若要将组成在N点的A溶液转变为M点的A溶液,可以采取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
下图甲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甲图中,t2℃时,A、B、C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P点所表示的含义为 。
(2)保持t2℃温度不变,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
(3)如乙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X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5mL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X可能为A、B、C三种固体物质中的 。
NaCl 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
溶解度/g |
NaCl |
35.7 |
35.8 |
36.0 |
36.3 |
36.6 |
37.0 |
37.3 |
KNO3 |
13.3 |
20.9 |
31.6 |
45.8 |
63.9 |
85.5 |
110 |
(1)10℃时,在100 g水里溶解_________g KNO3时,溶液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2)右图为NaCl 和KNO3的溶解度曲线,则表示NaCl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___(填“甲”或“乙”);其中温度t的范围可能在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10℃~20℃ B.20℃~30℃
C.30℃~40℃ D.40℃~50℃
(3)1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35 g NaCl 和KNO3固体,加热到60℃时,NaCl溶液为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加热前后,有关两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1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B.6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加热前后,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加热前后,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