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属钠、镁在氯气(Cl2)和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下:①2Na +Cl22NaCl ②2Mg+CO22MgO+C 由此获得的认识中,说法错误的
A.②属于置换反应 |
B.①②中各元素化合价均发生变化 |
C.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
D.不是所有可燃物的燃烧都能使用二氧化碳灭火 |
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其中能够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一组现象是
①图1铜片上白磷燃烧 ②图1铜片上红磷未燃烧
③图1水中白磷未燃烧 ④图2水中白磷燃烧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③ |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 B.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 D.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④ |
D.③④ |
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控制燃烧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
B.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
燃烧是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说法错误的是
A.硫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不一样,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不同 |
B.烧木柴时将木柴架空,则燃烧会更旺,这是因为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C.蜡烛火焰一吹就灭,是因为空气的流动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
D.划火柴时火柴梗向上,则火焰会熄灭,这是因为他接触不到氧气 |
森林失火时,灭火队员通常要砍伐一些树木,开辟”防火隔离带”,其主要目的是
A.隔离空气 | B.隔离可燃物 | C.降低可燃物温度 | D.开辟运输水的道路 |
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
B.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 |
D.烧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
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将其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增大可燃物的热值 | B.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 D.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
如图为课本上“烧不坏的手绢”实验中,当手绢上的火焰熄灭后,手绢完好无损。对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这是魔术,你看到的是一种假相 |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
C.手绢上的水气化吸热,使手绢表面温度低于棉布着火点 |
D.酒精着火点高于棉布的着火点 |
下列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做法的认识没有科学依据的是
A.通常情况下,用硬水洗衣服比用软水洗衣服效果好 |
B.进入地窖、溶洞等一些地方时,应先做灯火试验,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 |
C.电器设备失火,应先切断电源,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灭火 |
D.火场逃生,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
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可燃物 |
B.缺乏O2 |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