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营养、空间、气候和无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表示为:Nt=N0λt |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
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K/2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将保持不变 |
B.群落就是由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各个种群组成 |
C.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
随纬度的增加(从南到北)和海拔高度的增加(从草原到高山)植物类群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阳光 | B.温度 | C.纬度 | D.海拔高度 |
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100,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50 |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 |
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
D.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
①生活在人大肠内的所有细菌
②长江中的全部生物
③肺炎患者肺部的肺炎双球菌
④一根枯木及枯木上所有生物
A.① ② ④ | B.② ③ ④ | C.③ ① ④ | D.③ ② ④ |
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B.吸血昆虫和家畜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
C.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只来自于无机环境 |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
某林区在30年前发生过火灾,焚毁所有林木。火灾后该地区曾引入一种外地植物,引入物种的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表。现有一位生态学者对该地区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基因型 |
引入前,原地 |
引入后5年,本地 |
引入后8年,本地 |
AA |
50% |
54% |
58% |
aa |
20% |
24% |
28% |
A.该林区30年间发生了次生演替
B.外地植物在引入前后发生了进化
C.研究该地区的范围和边界、种群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
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个别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大
直方图能直接明了地描述生物学的原理与本质,因此得到了广泛地运用。请你依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下列直方图,其中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衰退型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 |
B.乙图表示已对杂合子的豌豆连续自交,其纯合子比例的变化 |
C.丙图表示四分体时期的三个重要数值的相对量 |
D.丁图表示生长素合成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 |
下列对有关实验中变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pH 是自变量 |
B.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生长调节剂浓度是因变量 |
C.在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中,对自变量的操作既可以是酶的种类不同,也可以是底物种类不同 |
D.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中,酒精是无关变量 |
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数量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乙生态系统强②甲生态系统一定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受气候影响较小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了次生演替过程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