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宗教革命和科学革命以来……把人世的勤奋创业理解为上帝的召唤,曾有助于资本主义精神的兴起;把学术工作理解为基督教的天职,也促进了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与人文学术的发展。”材料最能说明宗教改革( )
A.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
B.强化了上帝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
C.实现了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
D.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教育事业的进步 |
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主要指
A.诸子百家争鸣 | B.商人地位提高 |
C.士的兴起 | D.“学在民间” |
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有关经商的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这些体现了( )
A.儒家思想 | B.法家思想 |
C.道家思想 | D.墨家思想 |
在伦理观上孟子认为“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此,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张分别是实行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C.兼爱和自我节制 | D.人治和法治 |
在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公元前6一前3世纪),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
17世纪中后期,一位阿姆斯特丹商人写道:封锁几乎使得荷兰处于一种民穷财尽的窘境,阿姆斯特丹街道上杂草丛生,乞丐遍地,将近1500所房屋无人居住。此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荷西商业竞争的结果 | B.欧洲经济危机对荷兰的影响 |
C.英荷殖民冲突的影响 | D.荷兰金融业遇到了严重危机 |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孔子韩非子 | B.墨子孔子老子 |
C.孔子韩非子墨子 | D.孔子韩非子老子 |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李斯、韩非等曾来稷下游说和进行学术访问,荀子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不论其学术派别、政治倾向,都可自由发表见解。材料主要说明了“稷下学宫”是
A.宣传法家思想的主要场所 | B.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重要场所 |
C.当时重视教育的具体表现 | D.最早的官办学校 |
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
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 |
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 |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中说“一个皮匠,铁匠、农民,各有各的工作和职务,但都是被授予圣职的神甫和主教。”他意在指出
A.各行各业都可以成为神职人员 |
B.无论任何职业都应该信奉上帝 |
C.人的职业命运来自于上帝先定 |
D.教徒在上帝面前具有平等权利 |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并提出美德一定要践行,孔子提出“礼”与“仁”的道德规范。其共同点是
A.重视智慧发展 | B.关注理性思考 |
C.强调道德素养 | D.强调等级秩序 |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塞罗说:“如果人们之间的协调性能得到维护,那么人类便可以像神一样的生活。”这里反映出古代东西方思想家的共同追求是
A.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 B.创建优美的社会环境 |
C.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 D.追求高尚的人格修养 |
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得罪了上帝呢?”对该思想家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B.上帝意志不可违 |
C.反对盲目信仰 | D.妇女应得到解放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