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①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②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③老子主张“天道自然” ④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法 | B.儒、法、道 |
C.法、儒、道 | D.道、法、儒 |
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 )
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
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没有融合
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它们所代表的流派按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儒、道、法 | B.儒、法、道 |
C.法、儒、道 | D.道、法、儒 |
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老大“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越比越幸福”的观点体现了一种“知足常乐”的洒脱。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
A.孟子“民贵君轻”的儒家思想 | B.老子“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
C.韩非“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 | D.荀子“人之性恶”的儒家思想 |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社会 |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
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④先王之政重在“尚贤”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③④ |
在纪念孟子的大典中,上百名儿童在“亚圣”像前朗诵孟子的名言的场景蔚为壮观。其中可能朗读到的名言有 ( )
A.“鸡犬之声向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B.“易其田醻,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
C.“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 D.“ 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
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拥护者。”以下表述不符合墨子所主张的新社会秩序的是( )
A.“尚贤”,唯贤是举 | B.“尚同”,道德自觉基础上实现礼乐教化 |
C.“尚力”,肯定劳动最光荣 | D.“节用”,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 |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中国古代文化中有一奇特现象——魏王曹操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逐渐变成丑角(见左图:戏剧中的曹操脸谱);而关羽在民间逐渐由人变成神和圣(右图为位于湖南湘潭的关圣殿),这种历史演变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物评价的影响。影响人们评价曹、关二人的因素分别是( )
A.忠、孝 | B.孝、义 |
C.节、义 | D.忠、义 |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 B.王道和民主政治 |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 D.实行人治或法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