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初中语文

阅读《听雨》一文,回答问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20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玉、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1)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2)请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

(3)请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听雨"引发了作者的"浓浓乡愁"。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触动了作者的情思,引发了作者的回忆和联想。

B.第②段从视觉、嗅觉角度描绘了家乡雨后山村美景,充满了田园气息,宛如一幅水墨画,令人神往。

C.第③段写母亲"必教育我一番",但"我"会依然如故,认为母亲的教育很是多余,表现了"我"倔强的性格。

D.第⑤段写古人听雨,极力赞美了古人对雨的热爱,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加了文章的诗意美。

E.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在描写与叙述中,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情感,感情真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来源: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一文,回答各题。

保护海洋,治理微塑料污染

刘诗瑶

①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次大洋和极地科考活动,科研工作者在海洋中均检测出了微塑料。相比大型塑料,这种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肉眼往往难以辨别,更加隐蔽,不易清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

②海洋微塑料到底从何而来?调查研究发现,一部分海洋微塑料由大型塑料碎化而来,另一部分来自流入大海的原料,如树脂颗粒、个人护理品和清洁剂中的塑料磨砂等。事实上,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海洋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③华东师范大学施华宏教授介绍,比较大的塑料被鲸鱼等大型海洋动物误食,造成的往往是机械损伤;而微塑料过于细小,再加上本身含有增塑剂等添加剂,还能吸附环境里的化学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进入海洋生物体后,有可能给体内器官造成更大伤害。

④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的严峻性还在于微塑料的数量不断增长。有些塑料经过几百年才会完全降解,原有积累下来的大型塑料还在经历着侵蚀、风化、迁移、破碎至微小的过程,新的塑料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旧叠加,海洋微塑料的总量令人担忧。

⑤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在治理海洋微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始终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的进程,努力从源头治理,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平。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随着微塑料知识的普及,相信会有更多人加入到保护海洋的行列。

可见,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加强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等。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还要不断提高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水平,共同呵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近海到大洋,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表层到大洋深处,全球海域都出现了微塑料。

B.具有一定化学毒性的微塑料过于细小,进入海洋生物体后,不会造成任何伤害。

C.有些塑料还没有完全降解,新的塑料又不断产生,导致海洋微塑料总量不断增长。

D.在海洋部门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主动参与到清洁海滩的活动中。

(2)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的有效措施是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

B.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降解处理。

C.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加强对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防治,要在塑料产生的源头和去向方面下功夫。

D.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只要加强污水中微塑料的拦截,就能防治海洋微塑料污染。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由我国科研工作者的科考发现,引出对海洋大型塑料来源的说明。

B.第③段中加点词"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⑤段说明作为塑料生产大国,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相关环保问题。

D.本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海洋微塑料污染与防治的相关知识。

来源:2021年天津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最近,"复旦旧书店"在网上走红。"宝藏""最美书店"……网友不吝溢美之词,探店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实,这家书店已驻扎存续将近20年时间,复旦师生广为知晓。它与复旦大学另一知识地标"鹿鸣书店"一样,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互联网大潮中,这样的实体书店散发着独特魅力。

处身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长时间接触网络,让一些人习惯于追逐信息片段或思想边角料,导致注意力碎片化。走马观花式的网上阅读,少有思维的深潜。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很丰盈,但实质上多是视觉层面的愉悦,停留于浏览或浅阅读。长此以往,无益于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追逐流量效应的人,注定行之不远。的确,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可及性,创设了目力驰骋的出口和自由选择的路口,但最终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在人们自己手上。网络纵有千般好,也不能因此放任思想惰性。面对纷乱的信息流,绝不能一味"下沉",窝在思维的"舒适区",拒绝深度、躲避思考,追逐简易、刺激、戏剧化、图像化的内容,甚至把阅读目标全盘托付给"知识带货商"。在流量化的内容产品面前,必须有所思考,有所选择。保持理性与定力,抵制低俗、拒绝庸俗,才能成为清醒的阅读者,做阅读真正的主人。

流量时代,究竟该怎样成就更好的阅读?一方面,离不开读者的坚守;另一方面,也要建构良好的阅读环境。因此,尽管时代在快速发展,网络阅读越来越普及、便利,我们的城乡社区依然需要一批优质的实体书店。 实体书店的存在,仿佛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可以照亮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些人阅读模式化现象

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实体书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隐忧。如今,书店单一的卖书模式难以为继,实体书店只能错位竞争、强化体验功能,通过拓展业务单元、增强附属功能,寻找市场支点。但如果千篇一律地复制类似模式,过度放大书店的延伸功能,也容易偏离开办书店的初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内容上的优质经营,让读者体验以书为中心。否则,过度开发读者的在场体验,可能会导致审美疲劳,甚至本末倒置。

流量时代,我们还应思考:面对过载的信息,如何作出选择?什么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既需要让传统书店在互联网场景中有存在感,也应当让流量化知识有价值依归和精神向度。"复旦旧书店"引发关注,彰显了互联网连接的力量。因此,不妨给予实体书店更多的网络能见度。与此同时,加强规范和引导,提升网络流量知识的品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从论证思路的角度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来源: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树祖

贾梦玮

我喜欢看树,特别是古树。每一次与古树相见,我总觉得是受了上天的眷顾与恩惠,否则千载悠悠、芸芸众生,凭什么我们就能相见。那些古树,几百年,上千年地活在世上,那要经历多少、怎样的时光?与古树对视,树当然不会改变,但看得久了,看树的人不由自主地有了变化,把自己看成了一棵树。

树不再是"他",而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你"。

甘肃平凉多山,多树。平凉的树,都富生气,而且活泼可爱,那是因为他们的老祖仍健在。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树们因此都是孩子:在老祖慈爱的目光下,他们都有小儿女的姿态。

我们特地去甘肃平凉拜望被称为"华夏古槐王"的树祖。黄昏时分,我们登上半山腰,慕然、蓦然见到他--只能是他,那是祖、是王!虽然他头上没有皇冠,但那巨大的树冠一下震撼了我--皇冠是人为戴在头上,而树冠再壮观,也是从自己的身体里长出来的。品种是国槐,主干胸围十米多,七八个成人才能合围,树冠东西、南北宽都将近四十米,占地面积近两亩。有八大主枝,相互交缠,基围最小的也有三米,最大的近五米。躯杆上还寄生着杨树、花椒、五倍子等树种以及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都是"啃老族"。

据专家考证,他的年龄是三千二百岁。三千二百年前,那还是商周,不知秦汉,无论魏晋,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了,如今的我们要花好大的劲儿、用多种参照系才能想象他的"老"。关键是,他仍健康,枝枝叶叶沛然有生气。绕树三匝,因为他年事特别高,我心中凛然;因为他老,我又有在他跟前撒欢耍赖的冲动。我们都是树祖膝下的孩子。

当地朋友在树祖跟前放了桌子、板凳,摆上了水果、瓜子、茶水,我们坐着看树。树祖已经成为独特的具体,有他的前世今生,成了相对于我的"你"。树也有自我意识吧,那样,我也可以妄想成为树祖的"你",我和你!我用眼睛听你,用耳朵看你,并用"心"转换意念,揣摩你。

想当年,不知是何人栽下了你,或者只是一只鸟遗落了一颗种子、无心长成了你?三千多年来,你经历了太多的朝代更迭,多少风雨、彩虹,那都不算什么。多少暴风、雷电、地震、山火、虫害,你是怎么活下来的?此处在半山腰,古代应该人迹罕至,人为破坏不易。雷电因旁有山峰,击中你的机会减少;扎根处在宽阔的平地,地震不能把你震塌。人心险恶,我们怎么想那恶、那险都不为过,你是如何逃过无数劫难,那些险恶心思因为什么未能落实?"高坡平顶上,尽是采樵翁。人人尽怀刀斧意,不见山花映水红",你是怎样幸运地一次次躲过了刀斧之灾? 根仍在汲取,叶仍在吐纳,空气和土壤一定是永不停歇地和你进行着交流互动。"南方水阔,北地风多",一年又一年风的嘶吼,都未能拿你奈何。

我就这样看着你,珍惜与你相处的短暂时光,虽然我根本没有资格跟你讨论"时光"。四周山峦逶迤,树木葱茏,山风来过,树声哼吼,贯通肺腑。懂树的朋友说,这里一定有充足的地下水源,你四处探路的根须早已与地下水源接通,至少三千多年来从未枯竭。

古树从来不是孤独的,你一定不是单个的存在。这里的树活得长,有风气、有遗传。在离古槐王直线距离不到两公里的地方还有一棵年龄相仿的国槐。大概是在历史上受了雷击,那棵树只有半个身子还活着,活着的半个身子倒也是生机盎然。我想,千百年来,你和这位"半身不遂"的兄弟,一定有着独特的信息系统,天上、地下,想必一直互通着信息。天上有风信、地下有根须的脉冲,你们并不寂寞。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三千二百年,这样的情形似乎以后也不会改变。想象你们的未来,我有担忧,居然也有信心。

(摘自《新华文摘》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树祖"的特征。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中对"树祖"的称谓先用"他"后来用"你",简要分析原因。

(4)"树祖"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也有丰富的精神内涵,结合全文,探究"树祖"的象征意义。

来源: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揭开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神秘面纱

邱晨辉

伴随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被火星引力捕获,其环绕器结构也揭开了神秘面纱。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其中,环绕器具备三大功能:飞行器、通信和探测。

为了克服地球的强大引力、奔向火星,天问一号探测器总重量不能超过5000千克,但为了到达遥远的火星,它又至少需要携带2500千克的推进剂,除去着陆巡视器占去的1300千克重量份额,环绕器自身干重被严格限制在1200千克以内。

环绕器的1200千克包含结构和其他各种设备的重量,还要兼顾2.5米可展开驱动天线、太阳电池阵、高分辨率相机等多种大体积设备的安装要求。如何在重量有限的情况下实现高效的承载和设备安装,成为了环绕器结构团队面前的一只"拦路虎"。

对于航天器来说,质心越低、重量越轻,发射成本就越小,探测器多1克的重量,付出的发射成本将远超1克黄金。为了继续"减重",环绕器结构团队还把目光投向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中心承力筒,并创新采用了"全复合材料主承力结构",在材料上下功夫,使得环绕器在苛刻限重的条件下实现高效承载。

天问一号探测器飞近火星的过程中,如何靠自己找到火星?

天问一号探测器上配置的光学导航敏感器,可以利用拍摄的恒星与火星图像,精确计算出自身的飞行姿态、位置与速度,实现相对火星的自主导航。

综合电子分系统被称为天问一号环绕器的"最强大脑",负责环绕器全部信息的管控。

在天问一号环绕器对火星进行探测的过程中,环绕器上的各科学仪器都会产生大量的科学数据,这些数据必须要发回地面,再由科学家们进行研究。此外,环绕器上的光学导航敏感器和红外导航敏感器数据,也需要发送回地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综合电子分系统负责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储存,并在合适的时机传输回地球。

通常情况下,环绕地球运行的卫星都是由地面控制中心根据卫星的实时状态和任务要求进行控制的。但与地球卫星不同,火星环绕器由于器地距离远,通信时间延迟长,往往来不及依靠地面指令对探测器进行实时处理。此外,深空探测器与地面站通信存在独特的"日凌"现象,即当探测器、地球和太阳位置处于同一直线时,太阳辐射会干扰地火之间的射频信号传输,导致通信中断。因此,"日凌"期间,环绕器必须"自己照顾好自己"。

针对这些情况,环绕器综合电子分系统的研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攻关,设计了深空探测长时间无上行指令自主管理机制、整器断电再恢复功能等,让环绕器在必要时能"自己照顾好自己",实现了环绕器在轨自主运行大于60天的能力。

2021年2月12日,国家航天局对外发布天问一号抵达火星轨道过程中的影像。实施此次拍摄任务的工程测量分系统,就是火星捕获大片背后的"摄影师"。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天问一号环绕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环绕器包含结构和其他各种设备的重量不能超过1200千克,还要兼顾多种大体积设备的安装要求。

B.天问一号环绕器重量最大的结构核心部件--中心承力筒采用结构方面的创新技术,从而实现了高效承载。

C.环绕器上的综合电子分系统直接将各种科学仪器产生的大量科学数据发回地面,再由科学家们进行研究。

D.与地球卫星不同,由于器地距离远、通信时间延迟长,火星环绕器不依靠地面指令对探测器进行实时处理。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具备飞行、通信和探测三大功能。

B.天问一号探测器要想到达遥远的火星,就必须携带不少于2500千克的推进剂。

C.天问一号探测器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拍摄火星图像,实现宇宙深空的自主导航。

D."日凌"现象是指探测器、地球处于太阳同一侧时,太阳辐射干扰导致通信中断。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科普文章通过对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中国深空探测的伟大成就。

B.文章主要介绍了天问一号探测器中环绕器的结构,还介绍了火星环器的部分工作原理。

C.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除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外,还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本文的语言严谨通俗,科学规范,既运用大量科学专用术语,也有许多形象的生活语言。

来源:2021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又见鹭鸶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悠步。水草已经蓬勃起来,河川一片盎然生机。在桌椅间窝蜷了一天的四肢和绷紧的神经,渐渐舒展开来。

②绕过一道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我蹑手蹑脚地在沙地上坐下来,压抑着冲到唇边的惊叹: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③在顺流而下大约三十米处,河水朝南拐了个大弯,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趾移步闲适优雅……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妄想把一只鸽哨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给稻田放水,鹭鸶又在田块上悠然踱步,丝毫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锹……与我相依相伴、永远鲜活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绝迹的因由,鸟类神秘的生活习性令人难以揣摩。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许是那些藏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中的一只,剩下的一只悲怆通逃了?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朝北岸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我猛然想起,以前我所在村庄临河的一片白杨林里,枝枝杈杈间竟有二十多个鹭鸶搭筑的窝巢,乡民们都引以为荣。一只刚刚生出羽毛的雏儿掉在地上,竟然惊动了整个村庄的男女老少,大家商议着推选一位爬树利落的姑娘把它送回窝里。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现在,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

⑧从此,天天傍晚我都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感觉自己是在重演"守株待兔"的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 鹭鸶的倩影太富有魅力了,那端庄的姿容透着一种自然,一种优雅;它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张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我早已不存再见的奢望,一见便不能罢休。

⑨我随之改守候为寻找,隔天顺流而下,隔天又溯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里。

⑪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⑫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此刻,心头便涌出这样的诗句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作者:陈忠实选文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把选文行文脉络图补充完整。

(2)请结合选文内容,分别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①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生怕冲撞了它、惊飞了它。

②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着那一对圣物。

(3)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第⑥段在结构上的作用。

(4)请简要分析第⑧段画线句子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5)选文第⑪段说"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请根据选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来源: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弁(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 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

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规,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献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弁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义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                、B                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

(2)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

【材料一】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来源: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扫烟囱的孩子

昨天晚上我到附近的女子学校去,因为我的姐姐西尔维亚的老师想看看"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这个故事。这个学校一共有七百多个女生。我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她们放学,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因为明天是大家祈盼的节日,学校会放假。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将令我终生难忘的事。

就在学校的对面,街的另一边,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正在哭。他的身材很瘦小,整个脸都被烟熏黑了,肩上挎着一个包,手里拿着一柄刮刀。他一个手臂靠在墙上,他的头紧贴在手臂上,他正在放声哭泣。有两个三年级的女生走了上去,对他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他不答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你到底怎么了?"女孩子们问。他这才抬起头。原来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他抽抽噎噎地对她们说,他今天给几家人家扫烟囱,赚了三十个小钱,放在口袋里。但是口袋里有一个破洞,这样,不知不觉地,三十个小钱都从破洞里漏掉了。他边说边给大家看他口袋里的破洞。没有钱,他是不敢回家见他的主人的。

"主人一定会打我的。"他一边哭泣,一边又把头埋在了手臂上,一副绝望的表情。女孩子们全都望着他,满脸的严肃。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几个女学生走了过来。她们中有的年龄大些,有的还很小;其中有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阔小姐。她们的右臂下都夹着书包。其中有一个稍年长的,帽子上插了一根蓝色的羽毛。只见她从口袋里掏出两枚小钱来,说:

"我身边只有这两个小钱了,我们凑一下吧。"

"我身上也有两个小钱,"另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子说。

"但是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够给你凑够三十个的!"于是她们开始喊另外一些女生的名字:"阿马利娅!路易吉娅!安尼娜!你们身边有小钱吗?""谁还有一个小钱啊?"另一个女生问。

"钱在这里!"不少女孩子的身边都有几个小钱,那是父母们给她们买花和作业本的。有几个小女孩还拿出了身上仅有的几个分币。那个帽子上插了蓝羽毛的女孩子把所有的钱都收集起来,一五一十地数起来:

"八个,十个,十五个!"但是,还不够。就在这时,一个看起来像小老师的大女生。她拿出了价值半个里拉的一个银币。大家都欢呼起来。这样,就只缺五个小钱了。

"五年级的女生来了,她们一定有的!"一个女孩说。一些五年级的女生走了过来,钱币聚集得更多了。不知不觉中,男孩身边聚集的女孩子越来越多。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头上插着各色的羽毛,鬈发上系着鲜艳的绸带,把那个可怜的扫烟囱的男孩围在中央。 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三十个小钱早就凑够了,可是女孩们还在把钱往小男孩这边塞。就连那些最小的女生们也想贡献一点什么东西。没有钱,她们就披开人群给他送来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

突然,学校的女看门人来了。她冲着她们嚷道:"校长来啦!"女孩们听了,惊慌失措,一下子向四面跑开了,就像是一群麻雀一样。这下,只留下那个扫烟囱的男孩儿站在马路的中央,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他的上衣纽扣里、口袋上、帽子上都插满了一小束、一小束的鲜花,有一些落了下来,散落在他的脚边。

(选自亚米契斯《爱的教育》,有删改)

(1)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分析"他高兴地擦着眼泪,手里攥着满满的一捧钱"中"攥"字的含义。

②结合文章内容,对文中画线句子"那情景真是美丽极了"作简要赏析。

(2)文中两次写到帽子上插蓝色羽毛的女孩,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3)这篇小说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来源:2021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雪将雪

①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小雪,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满天,寒凝大地,降水形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瑞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几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

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萧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蕻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蔫巴巴的,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擞。

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猪。""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香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围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馨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

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壤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头望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骈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尽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曰:"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匆匆身如梦,迢迢日似年。会当乘小雪,夜上剡溪船"。

(选自《科技日报》作者刘琪瑞,有删改)

(1)小雪这一节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③⑤段中引用农谚的作用。

(3)说说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来源:2021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安理会轮值主席张军赠送给安理会成员国代表一份礼物--中国云南的咖啡豆、千年古树茶,以及壮族手工刺绣。

张军说:"这些礼物乍看并不特殊,但实际上却非同寻常。它们来自中国云南的偏僻县城--过去几十年都处于贫困状态。近年来,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鼎力扶持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云南的这些产品也进入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材料二

当听闻自己村社的产品走进联合国安理会后,村民们思绪万千,纷纷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自己的脱贫之路。

云南孟连县天宇咖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叶萍说,2002年她嫁到孟连县富岩乡芒冒村时,贫穷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而现在这种状态被打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茶叶和咖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经过10多年的发展,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村容村貌,以及人的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澜沧县安康乡糯波村的茶农鲍宏光告诉记者,种植茶叶前,全家基本没有收入。种植茶叶后,他家的生活发生了改变,茶地从最初的0.6亩发展到现在的20亩,收入已经相当可观。他坚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有朝一日,我希望能去联合国分享我的喜悦"。

云南壮族刺绣作品在联合国成为外交官珍贵礼物,广南县壮族绣娘张凤仙非常兴奋:"壮族刺绣走到世界舞台,我太激动啦!"

材料三

(1)请对材料一、二的主要信息作简要概括。(不超过50字)

(2)结合材料一、二的相关内容,说说材料三这幅漫画的寓意。

来源:2021年云南省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粮食

茹志鹃

一九四七年的冬天刚开始,就给穷人来了个下马威,冻得舌头都僵了。这里敌我双方正值"拉锯"状态,土地改革还没开始。老寿仍裹着他那件破棉袄,腰里扎了根绳子,背着个小粪筐,在外转了一天,现在天都黑净了,才跑回家来。一进门就对老伴说:"有吃的吗?给一口,肚里都结冰了。"说着就丢下粪筐,蹲到灶门前,拨着余火,烤着打战的身子。

老寿的老伴是个苦死累死不讨饶的硬女人,就是爱唠叨几句。照老寿的话说,"是个贤德的人,话多,也多在理上。"

老伴一看老寿冻成这样,心疼了:"这一整天都没吃?"

"上哪吃去?"老寿用烤热的手,使劲擦着脸。老伴急忙掀锅盖,一碗现成的红薯叶玉米糊糊坐在热水里,她又特别优待,拿下馍馍筐子,掰了一大块高粱饼子给他。一边给,一边轻轻问道:"有情况啦?"

"还乡团领着一个团的匪兵,还带了两把铡刀,已经到了镇上。"

"那快给县大队报信呀!"

"我又不傻。这不刚从老甘那里来。"老寿耸了耸眉毛,端起了碗。但还没顾上喝,又把碗放在锅台上,从怀里掏出了四条干粮袋,眼瞅着地上说道:"老甘他们决定今晚就窜到敌人后面去,让过这股锋头,再打回来。他们到新区去,吃粮怕有难处……"

老伴一看这情景就明白了,也不等他把话说完,就揭开小木柜,拎出个面口袋,摔到老寿怀里,说道:"就这点高粱面了,这天寒地冻,咱不吃,叫孩子也不吃?你看着办吧!"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又说道:"可是我是个在党的人。再说我们冷了,饿了,在家还能烤烤火,摘把野菜。老甘他们走出这么远去,还不知睡哪里,吃什么呢!这不都是为了咱……"

"唉!装吧装吧!啰嗦个啥!我才说了两句,你就说了一大套,谁不知道革命就是为了咱穷老百姓呀!"

"对!你是个明白人,都怪我嘴碎。说实在的。这点粮还不够他们吃一顿的,不过是个心,给防个急。回头老甘要从这里过,我让他来拿的。"老寿就这么检讨着,说着,和老伴一起把高粱面装进了干粮袋。最后面袋空了,而四条干粮袋只装了三条。

"该够啊!一条干粮袋装三斤,三四一十二。"老寿捏着那只空的干粮袋,踢踏着脚,转了一个身,又眼望着地,说道:"我咋记得家里还有十五斤高粱面呢!"

"这两天没吃啊?正巧我今天又烙了饼。"

"饼!也行啊!把饼切成小条条,装进去也成啊!"说着也没敢抬头,拿起刀就切老伴优待自己的那半拉饼子。这一次,老伴没吭气,把饼筐子递过来了。老寿把饼切好,装进口袋,然后端起灶台上那碗糊糊,看了看,重又坐到锅里。用手掌抹了抹嘴,说:"留给铁栓吧!"

"你喝了它吧!"老伴眼里已转了半晌的泪,到底流了下来。

"别难过,等解放以后,那时候啊!嗨!到共产主义那更美了,吃香的,喝辣的,任挑。"老寿吹灭了灯,又在灶门前蹲了下来。一边想着将来,一边等着老甘那轻轻的叩门声。

村里的狗,叫了几声,老甘来了。 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有一袋是饼条子。

"老寿,你放心。哪里有老百姓就饿不着咱们。你们这点心,我带去防个急用。"老甘紧紧捏了捏老寿的手就走了。

老寿看他走远了,回身进屋关门。 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打仗的人,留下了一半安家的粮。老寿悄悄地用手掌抹去两眼的热泪,把门关上。

﹣﹣(节选自《剪辑错了的故事》,题目为编者所加)

(1)梳理小说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老寿:向老甘报告敌情并让他来拿粮食→①             →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②             

老甘:③             →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

(2)口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4)揣摩下面语句,联系全文,探究小说的主题。

①老寿在黑地里递上四条干粮袋,最难受的是他不得不说明其中一袋是饼条子。

②一摸,门栓上挂着两条干粮袋,老甘只拿了一半上了远路。

来源:2021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学习实践:文海遨游,探究水"神"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对水之"源"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探究水的神韵,我们求助老师收集资料。经过整理,组成以下单元。现在,让我们一起在这些文字中遨游吧。

材料一:

【甲】淛江(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因命强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晋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选自《宋史•河渠志》)

【乙】潮水避钱塘而东击西陵,所从来远矣。沮洳斥卤,化为桑麻之区,而久为城邑聚落,凡今州之平陆,皆江之□地。其水苦恶,惟负山凿井,乃得甘泉,而所及不广。唐宰相李公长源始作六井,引西湖水以足民用。其后刺史白公乐天治湖浚井,刻石湖上,至于今赖之。

(选自《钱塘六井记》)

【丙】(忱)常□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

(选自《明史•周忱传》)


材料二:

【甲】很快他们就爬到奔腾的河流上去了,双手握着铁链往前推进。红色的机关枪对着敌人的设防地带开火,子弹像雨一般地洒在桥头。敌人用他们自己的机关枪扫射做出回应,从埋伏的地点对着水浪中颠簸着的慢慢前进的红军扫射。第一个红军战士被击中了,掉到下面的水流中。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可是当他们来到离链子的近处,那些没有被毁去的桥板,多少保护了这些敢死的人,许多的子弹都飞过了,或者打到对岸的悬崖上。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乙】正行处,只见一道大水狂澜,浑波涌浪。三藏在马上忙呼道:"徒弟,你看那前边水势宽阔,怎不见船只行走,我们从那里过去?"八戒见了道:"果是狂澜,无舟可渡。"……那悟净不敢怠慢,即将颈项下挂的骷髅取下,用索子结作九宫,把菩萨葫芦安在当中,请师父下岸。那长老遂登法船,坐于上面,果然稳似轻舟。

(选自《西游记》)

【丙】我掉进海里,随着猛烈的海浪漂流。四周没有任何可以抓的东西,更别说我的同伴了。我敢肯定,船上人多半是完蛋了。

"挺住,格列佛,你要拼命游,不能就这样完了!为了玛丽和孩子们……"

我不断地勉励自己,拼命游,让身体随波前进,并不时把腿伸下去试探多深,却总是够不到底。曾一度我几乎快失去知觉了。当我累得已经再也无力挣扎下去的时候,猛然发现海水已经很浅几乎淹不到头顶了。

(选自《格列佛游记》)

材料三:

我想去看海

现在是下蛋的时间了!这可是小鸡们第一次下蛋。

"啊,多可爱的蛋呀!"鸡妈妈们高兴坏了。只有小鸡卡梅拉拒绝下蛋。

"下蛋,下蛋,总是下蛋!"她生气地说,"生活中应该还有更好玩儿的事可做!"

卡梅拉更喜欢听鸬鹚佩罗讲大海的故事。

佩罗曾经游历过很多地方!尽管他说话有些夸张,但卡梅拉还是十分着迷这些美妙的故事。

"总有那么一天,我也要去看看大海。"

 一天晚上,又到了该回鸡窝睡觉的时间。

"我不想睡觉!我才不要和其他小鸡一样呢!"

"我想去看大海!"

"去看海?你得先弄明白自己是谁,再考虑这个吧!"卡梅拉的爸爸觉得再也没有比这更蠢的想法了,"你看看我,出去旅游过一次吗?卡梅拉,大海可不是小鸡玩游戏的地方,跟我回窝里去!"

这天晚上,卡梅拉瞪着眼,怎么也睡不着,她还在想看海的事……

"不,我就要去看海!马上就去!"卡梅拉轻轻跳下床,推开门,回头看了她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一眼,就离开了家,朝着梦想中的大海走去。卡梅拉在无边的黑夜里勇敢地往前走……走啊,走啊!她走了很远很远,她那双可怜的小脚,已经快没有知觉了。

一天早上,当卡梅拉站在沙丘顶上时,眼前的一切让她吃惊得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她情不自禁地喊道:"哇!大海!"这是多么奇妙的景色啊!大海翻滚着雪白的浪花,一会儿惊天动地地涌上来!一会儿又轻声细雨地退下去……卡梅拉又震惊又兴奋。

"好美呀!"她喊道,"比佩罗说的还要美!"

卡梅拉先是在沙滩上玩:堆城堡、捡贝壳。饿了。她就吃几粒虾米填肚子。后来,她竟然勇敢地跳进了海里,游泳、潜水、滑行……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卡梅拉想回家了。但可怕的是,海岸线消失了!根本分辨不出东南西北!家在哪儿啊?

"哇、哇、哇!爸爸!妈妈!"她又急又怕地哭喊起来。可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一个声音回答她。卡梅拉太累了,不一会,她就躺在木板上睡着了,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照着她孤零零的身影。突然,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的帆船出现在海面上。卡梅拉被惊醒了,她大声呼救:"喂!听见了吗?小鸡!有只小鸡仔在海里……"卡梅拉的话还没有说完,一个巨浪就把她卷上了帆船的甲板。"哈,一只小鸡!把这个小东西的毛拔干净,煮来吃!"船长命令道。卡梅拉当然不想就这样被吃掉!她竭力为自己辩护,她说自己不辞辛苦来到这里,只是为了看海……

"够了!我不想听你的废话。"哥伦布发火了,"把它拿去煮了!"

"等一等,船长。"卡梅拉急中生智,"鸡蛋!""为了丰富您的早餐,我保证每天早上下一个鸡蛋,这可是专门为您下的呀!"她紧张得牙齿直打颤,心想:怎么办呀?我可从没下过蛋,妈妈又不在身边教我。

卡梅拉开始尝试下蛋:蹦、跳、爬高、倒立、仰卧……是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了。

"哇,下个蛋真的好难啊!"

"哈哈!成功了!很简单嘛!我下了一个蛋!我下了一个蛋!"

 一天早上,刚刚下完第31个蛋的卡梅拉,远远地望见了海滩和一望无际的森林。

"乌拉!终于见到陆地了!"

"啊,一只白色的小母鸡,真漂亮啊!"

卡梅拉走向前,有点胆怯地打了声招呼;"你好,我叫卡梅拉……"

"我叫皮迪克……"

"我来自一个遥远的地方,在那边,海的另一边……"她指着大海。

"啊,真的吗?从那么远的地方来!"

"卡梅拉,你有兄弟姐妹吗?你的家是什么样的?"

卡梅拉来劲了,大谈自己的老家和好朋友鸬鹚佩罗。

她可真有趣呀,皮迪克在心里暗想。"……卡梅拉……"

"什么事?皮迪克……"

"如果你愿意,明天我带你参观一下我的家乡!"皮迪克带着卡梅拉四处游玩。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都觉得从来没有这么快乐过。"皮迪克,我怎么听到有印第安人的鼓声?"

"不是我的心跳得太快了,因为有你在我身边……"

从此,卡梅拉和皮迪克形影不离。

几个星期后,卡梅拉带着皮迪克高高兴兴回家了。

第二年春天,卡梅拉和皮迪克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一只很可爱的小公鸡,他们决定给他起名叫卡梅利多。

几个月后……

"卡梅利多,该回家了!"卡梅拉呼唤着宝贝儿子。

"再等一分钟,妈妈,我在看天上亮晶晶的星星呢。"

"该睡觉了!"

"睡觉,睡觉,总是睡觉!真没劲,我才不要和其他小鸡一样呢,就知道睡觉!"卡梅利多反抗道,"生活中肯定还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

"我想……"

(作者:法国克里斯提昂•约里波瓦,有删改)

       

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同学们认为可以借助一些任务来完成整体阅读。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设置了以下三个任务,相信在完成这些任务的同时,你会建构起更多的单元学习策略,也会对水文化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1)任务一:补写单元导读,理解把握主题。

第一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人与水的关系。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关注阅读策略,把握文本特质,并能够从文中反复处、矛盾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意蕴。

(2)任务二:研读多样文本,感悟丰富意蕴。

阅读材料一,完成下列活动。

活动一:有同学在三个文言文选段中各隐去一字,提供了下列四个备选字,请你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入相应空白处。

①版筑不                   

②皆江之                   

③常                   松江相视水利

A.诣

B.夷

C.故

D.就

(3)活动二: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补全下面图表。

(4)材料二的三个语段都写渡河(海),但人物的渡过方式不同,请任选两个,结合文本特质加以分析。

(5)《我想去看海》一文,为什么多次写到佩罗这个彤象?

(6)同样的内容,变换标点、字词、语序之后,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会有所不同,请结合下面这个句子作简要分析。

(7)请你给绘本《我想去看海》结尾的插图补上一句话,并阐述理由。

(8)"单元导读"告诉我们,阅读文本还可以关注矛盾处。请结合《我想去看海》这个文本设计一个问题,并给出答案。

来源:2021年浙江省嘉兴市、舟山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向前行的小龙虾

[意大利]詹尼•罗达利

一只小龙虾想:"我家族里的人为什么全都向后退着走?我真的想开始向前走,像青蛙一样。如果不成功,我就不要尾巴"。

他开始在家乡小溪的鹅卵石之间偷偷地练习,头几天的练习把他给累坏了。他四处碰撞,虾壳撞肿了,脚也被自己踩疼了。不过,情况一点一点地好起来了,这就像你可以学会任何东西,只要你真的想学。等他信心十足时,他跑去对家人说:"你们看看我。"然后,他向前行走了一小段路。

"儿子啊,"他母亲哭了起来,"你是不是脑子出问题了?回到你原来的那个样子吧, 像你哥哥们那样行走吧,他们都是非常爱你的。"

他的哥哥们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冷笑。

他父亲严肃地站在那里,看了他一会儿,然后说:"够了。如果你真的想跟我们呆在一起, 那你就必须像其他龙虾那样行走。如果你想自行其是,这条溪很大,你可以离开,永远不要再回来。"

小龙虾爱自己的家人,但他觉得自己完全正确,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他拥抱了母亲,对父亲和哥哥们说了再见,就出去闯世界了。当他从一群青蛙身边经过的时候,他们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围坐在睡莲叶上,闲言闲语地聊起来。

"世界真是颠倒了,"一只青蛙说,"你看那只龙虾,如果可以的话,请告诉我,我错了。"

"再没有什么尊重可言了。"另一只青蛙说。

"啧啧,啧啧。"第三只青蛙说。

但小龙虾用他自己的方式,继续向前行走。当他走到一个地方时,他听到一只很老的大龙虾叫他。大龙虾独自一人呆在一块石头旁边,一副很伤心的样子。"早上好。"小龙虾说。

老龙虾盯着他,看了很久,然后才说:"你认为你这是在做什么呢? 我年轻时,也曾经想教龙虾向前走。这就是我所得到的:我终生孤独,其他龙虾宁愿咬断舌头,也不愿意跟我说话。现在你还来得及,请听我说:接受事实, 像其他龙虾那样行走吧,总有一天,你会感谢我给你的这个建议的。"小龙虾不知道怎样回答,就保持沉默。他内心想道:"我是对的。"

小龙虾向老龙虾告别后,又继续他的旅程。

他能走远吗?他能成功吗?他能纠正这个世界所有的错误吗?我们不知道,因为他仍然是按第一天的勇气和决心在往前走。我们只能是衷心祝福他:旅程愉快!

(选自《美文》2021年第一卷,陈荣生译)

[注释]①詹尼•罗达利:意大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奖"。

(1)在下面空白处填入合适的词语,概括小龙虾"向前行"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2)画横线的句子看似重复,但重复中有变化。请推断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在讨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重音时,同学们出现了分歧。下面两种读法,你赞同哪一种?写出理由。

A.我年轻时,也曾经想教龙虾向前走。

B.我年轻时,也曾经想教龙虾向前走。

(4)"我们只能是衷心祝福他:旅程愉快!"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内涵。

来源:2021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竹笋印象

仇士鹏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 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学习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蔬伊何,惟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才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候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⑥"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 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1)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从修辞的角度)

(3)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当前,一些青少年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当代青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

来源:2021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摘自《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整合)

某乡村振兴教育培训基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找准返乡农民工需求点,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新技术推广等课程,旨在提升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

(摘自网络)

材料二:

九年级学生小辉为了完成"最美乡村行"的调查报告,对老家进行了一次调查。他发现:

村里的土坯房变成了小洋房,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修建了设施齐全的公共厕所,合理放置了洁净美观的垃圾箱。

开放了宽敞明亮的图书室,村民活动中心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文化墙上"爱国、孝亲、诚信、尊老、爱幼"等宣传图片生动形象。

举办了桃花节、芍药花节、荷花节、菊花节、梅花节、钓鱼比赛等活动,吸引了无数游客,村民收入不断增加。

养猪专业户近年效益不错,但养猪场排污不达标,给周边河流造成污染;部分开网店的村民在网上卖假土鸡蛋和假蜂蜜,以次充好。


材料三: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他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是的,到城里以后,他还能头朝下,倒着立半天。这样立着,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某小说片段)

(1)结合材料一、二,你认为小辉的家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哪些进步和不足。

(2)村长请小辉为村里即将建成的游客中心拟写对联。请你帮小辉补出上联。

上联:             

下联:东西南北齐助乡村兴

(3)材料三中的主人公是谁?如果他回到农村参加新型农村人才招聘会,请你结合原著中人物性格、职业、经历以及材料一,说说他更适合下列哪一种职业,并阐述理由。

A.乡村教师

B.联合收割机驾驶员

C.乡村经济分析师

材料三中主人公是             。我认为他更适合职业             ,因为             

来源:2021年四川省遂宁市中考语文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