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混合气体N可能是由H2、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为了解其组成情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假设NaOH溶液可以完全吸收CO2)。
下表中是对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的描述,据此推测气体N的组成结果正确的是:
|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
气体N的组成 |
||
X中液体 |
Y中黑色粉末 |
Z中液体 |
||
A |
不浑浊 |
变成光亮的红色 |
不浑浊 |
H2 |
B |
不浑浊 |
变成光亮的红色 |
变浑浊 |
CO和CO2 |
C |
变浑浊 |
变成光亮的红色 |
不浑浊 |
H2和CO2 |
D |
变浑浊 |
变成光亮的红色 |
变浑浊 |
H2和CO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
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
小玲猜测一瓶久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中含有Na2CO3,他设计的下列实验,对此猜测能提供有力实证的是( )
A.滴加CuSO4溶液 | B.滴加稀盐酸 | C.滴加酚酞试液 | D.滴加石蕊试液 |
某小组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10mL某碳酸型饮料并用胶头封闭注射器针孔,分别进行了如右图实验。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该实验用于探究压强对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影响 |
B.图Ⅰ:用力向外拉动注射器,管中有许多小气泡出现 |
C.图Ⅱ:用力向里推注射器,压强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
D.该实验装置的优点是密封性好,压强:较易改变 |
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方案一合理、方案二不合理的是
|
A |
B |
C |
D |
实验 目的 |
清洗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
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
除去二氧化碳中含有的少量氯化氢气体 |
鉴别氢氧化钠和氯化钠固体 |
方案一 |
用适量稀盐酸洗 |
滴加稀盐酸 |
将气体通过硝酸银溶液 |
加水溶解,滴加酚酞溶液 |
方案二 |
用适量稀硫酸洗 |
滴加酚酞溶液 |
将气体通过石灰水 |
加水溶解,测溶液温度 |
将等体积的滴有红墨水的水和酒精分别缓缓注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盖紧胶塞将两种液体混合,实验现象如图所示。从该实验中,能得到的结论是
A.分子变小了 | B.分子间有空隙 |
C.酒精不能溶于水 | D.不同分子间一定发生化学反应 |
依据下列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准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设计 |
||||
实验结论 |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
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密度大于空气 |
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
既可说明甲烷具有可燃性,又说明了甲烷是由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 |
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都正确的是
选项 |
目的 |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A |
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碳酸根 |
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
固体逐渐消失,有气泡产生 |
该固体物质中含有碳酸根 |
B |
检验集气瓶中是否集满二氧化碳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
燃着的木条熄灭 |
集气瓶中已集满二氧化碳 |
C |
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
分别向盛有空气和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
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继续燃烧,在呼出气体中熄灭 |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高于呼出气体 |
D |
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 |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得到二氧化碳 |
在开展呼吸作用的实验研究之前,小雨根据生物学知识指出:“人体呼吸作用时,呼出的气体中可能比吸入的气体含较多的水蒸气”。这在科学研究中属于( )
A.猜想或假设 | B.提出问题 | C.制定计划 | D.结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