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几组实验记录。
试管 |
加入物质(各2毫升) |
水温 |
时间 |
试剂 |
加碘后的现象 |
① |
淀粉+唾液 |
0℃ |
10分钟 |
碘液 |
|
② |
淀粉+唾液 |
80℃ |
10分钟 |
碘液 |
|
③ |
淀粉+唾液 |
37℃ |
10分钟 |
碘液 |
|
④ |
淀粉+清水 |
37℃ |
10分钟 |
碘液 |
|
(1)在表格内填写实验现象(选填“变蓝”或“不变蓝”)
(2)①号和②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3)③号试管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右图是人体消化系统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口腔部的消化腺[ 1 ]是 ,它分泌的消化液能初步消化 。
(2)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3 ] ,它能分泌____ _ __。
(3)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 10 ] ,其中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三大类营养物质中, 在此开始被消化。
(4)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 13 ] ,经过此处消化和吸收后的食物残渣将推入[ 12 ] ,最后粪便通过 [ 14 ] 排出体外。
下图是小肠内表面放大图及小肠绒毛示意图,据图分析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1)人的小肠细长,约 米。
(2)小肠内表面有许多[ ] ,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增大为原来的3倍。
(3)皱襞表面有许多[ ] ,使小肠吸收面积再增大3倍。
(4)小肠绒毛的[ ] 朝向肠腔的一侧,还有一些微绒毛,使小肠吸收面积增大近600倍。成年人的小肠的内表面积约为200平方米。
(5)小肠绒毛内有[ ] ,其壁与小肠绒毛壁均由 构成,便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结构与吸收机能相适应的特点?( )
A.小肠长约5-6米 | B.粘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 D.小肠壁内有肠腺 |
(共5分).下表是某小组同学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设计的两组实验,请分析回答。
试管 |
实验材料 |
滴加液体 |
水浴温度 |
水浴时间 |
鉴定试剂 |
观察现象 |
1 |
馒头碎屑 |
唾液2ml |
37℃ |
10分钟 |
碘液1滴 |
不变蓝 |
2 |
馒头碎屑 |
T |
37℃ |
10分钟 |
碘液1滴 |
变蓝 |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可以在2号试管的T 处加入___ ___ ,作为1号试管的___ 实验。
(2)与2号试管相比,1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中含有___ 酶,它能促进淀粉的分解成为___ 。
(3)右图中的___ ___(填“X”或“Y”)曲线能说明馒头在消化道中发生的变化。
在盛有一定量植物油的试管内,加入一组配制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于37℃温水中,约1小时后,试管中植物油不见了,则这组配制的消化液可能是( )
A.胰液、肠液、胆汁 | B.唾液、胃液、肠液 |
C.胃液和胆汁 | D.唾液和胃液 |
将富含蛋白质的牛肉片分别投入盛有等量混合消化液的杯中,能很好地分解牛肉片的是
A.胃液和胰液 | B.胃液和肠液 |
C.胃液、胰液和肠液 | D.肠液和胰液 |
探究(每空2分,共12分)
某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时,进行了以下实验:
试管编号 |
1 |
2 |
3 |
馒头碎屑或块 |
碎屑适量 |
碎屑适量 |
馒头块适量 |
唾液有无 |
2ml唾液 |
A |
2ml唾液 |
是否搅拌 |
充分搅拌 |
充分搅拌 |
不搅拌 |
保温 |
37℃水浴保温10分钟 |
||
加入碘液 |
2滴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证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在2号试管的A处应加入 ,与1号试管起 作用。
(2)为了证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应选用 和 两只试管进行对照实验。
(3)实验结果是 号试管中的物质遇到碘液不变蓝,原因是 。
识图作答(每空1分,共18分)右图是人体消化系统图,请据图回答:
(1)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________。该部位有 、 和 三种消化液。
(2)分泌胆汁的器官是〔 〕________;所分泌的消化液中不含消化酶的器官是〔 〕_______。
(3)盲肠炎的发病部位是〔 〕_______。
(4)对蛋白质进行最初消化的器官是〔 〕______,脂肪只能在〔 〕______被消化。
(5)粪便形成的部位是〔 〕_______。
(6)消化道中既无消化功能又基本没有吸收功能的器官是②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