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国图志》是中国第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社会风俗的著作,但在当时的中国此书的印数不超过一千,后被列为禁书。但在后来的日本,此书被翻印几十万册,成为当时日本学习西方的启蒙读物。据此,我们在分析此书的历史影响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
①分析书籍的内容
②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③书籍的印数与读者的数量范围
④书籍的知识缺陷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某年夏,书商晏海澜发现八股、诗、赋、楷法等科举应试的旧学书籍无人问津,自己的大笔投资折损,于是转而售卖算学、医书等新学书籍,火爆一时。不料,数月之后,新学书籍又无人问津,旧学书籍重新红火,晏氏新书投资又打水漂。这一个案一定程度上折射出
A.清末新政的发展历程 | B.晚清出版业受到严厉打击 |
C.民国读书人的功利性 | D.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曲折 |
严复晚年说:“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这表明严复
A.抛弃了进化论思想 | B.认识到了西方文明的本质 |
C.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 D.欲从传统思想中寻找价值 |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 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
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 |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
傅斯年评价某时期的思想时说:“中国人的思想到了这时期,已经把‘孔子及真理’一条信条摇动了,已经临于绝境,必须有急转直下的趋向了。”“这时期”指
A.维新变法 | B.辛亥革命 | C.新文化运动 | D.五四运动 |
1912年,蔡元培等人曾经发起一个“进德会”,定下三条基本信条:不赌、不嫖、不娶妾;五条可以选任的戒条:不做官吏、不做议员、不饮酒、不食肉,不吸烟。到北大后,他也身体力行。这说明蔡元培
A.支持新文化运动 | B.抵制北洋政府 |
C.教育理念先进 | D.强调个人品德修养 |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A.地主阶级抵抗派 | B.地主阶级洋务派 | C.资产阶级维新派 | D.资产阶级革命派 |
“泰西诸大国,自俄罗斯而外,无不有议院。……议院者,所以通君民之情者也。凡议政事,以协民心为本。大约下议院之权,与上议院相维制,上下议院之权与君权、相权相维制。”这个观点的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 B.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
C.甲午战争前后资产阶级维新派 |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
下图是一张拍摄于1920年2月的老照片,北京大学首次迎来了3位女子旁听生,三名裹着小脚的女子在北京大学留下了她们的合影,国立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率先开放女禁。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大学开放女禁使女性形式上获得完整的教育权 |
B.女子获得高等教育权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化达到高峰 |
C.有助于把女子从“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 |
D.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有利于女子教育的发展 |
“古代中国相对稳定的传统秩序一直延续到19世纪,此时它遇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而且更为强大的文明——西方文明,西方的冲击改变了中国的社会和政治,注入了引起现代化并永久性变化的力量”。下列与其“注入力量”不相符的是
A.机器生产 | B.革命改革 | C.民主思想 | D.科学技术 |
《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中说到,从1 840年到1919年,“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下列最能体现这一发展态势的是
A.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
陈独秀主张“崇实际而薄虚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伦理观念,力倡“生活神圣”“利用厚生”,强调现代……社会利益由个人利益集合而成,自利心和公共心为经济之两大砥柱。对材料观点解读准确的是( )
A.该观点导致社会私欲的膨胀 |
B.该观点肯定传统“经世致用”思想 |
C.该观点批判儒家重义轻利观 |
D.该观点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传播 |
某人这样评论康有为的教育行为:“先生之诲人也……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形迹,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坐而言,能起而行之者也。”由此可见( )
A.康有为注重培养维新变法的政治人才 |
B.康有为注重培养科技人才 |
C.康有为注重言行一致 |
D.康有为反对儒学,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
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崇厚对外情茫然无知 |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
严复说:“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并主之美治,实大乱之道也。”这说明他( )
①认为实施民主政治,需从教育入手
②现实政治主张比较温和
③从根本上不主张中国实行民主
④实则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