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其战书上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不能说明( )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 B.我国北方处于分裂状态 |
C.北魏统治范围民族种类众多 | D.我国处于大分裂状态 |
北魏孝文帝主动实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
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 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
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 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
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 D.加速了民族间的融合 |
《魏书•高祖纪》载(北魏孝文帝下诏)“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材料所涉制度
①是文明交流的产物 ②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③该制度下露田可以买卖 ④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时人描写孝文帝改革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②社会生产获得发展 ③商业有较大发展 ④丝织业比较发达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 ③明治维新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中不包括( )
A.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 | B.鲜卑族逐渐灭亡 |
C.汉语言文字被确定为“正音” | D.服饰礼仪互相吸收 |
改革是推动社会经济前进的重要途径。下列改革实现解放生产力或推行新的生产方式而加速社会转型的有( )
①商鞅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 ③俄国1861年改革 ④日本明治维新
A.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 B.加重了对农民的负担 |
C.改变了社会性质 | D.以失败而告终 |
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③④ | D.③④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是
A.制定俸禄制 | B.实行三长制 | C.迁都洛阳 | D.颁布均田制 |
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 )
A.均田制 | B.三长制 | C.新租调制 | D.汉化政策 |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
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改编】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下列内容属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的是( )
①吸收学习汉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②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③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④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改编】通过下图我们可以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善战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期陶瓷艺术水品高
④北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④ | D.①②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