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不合理的是
A.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
B.用MnO2来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
C.用过滤的方法将浑浊的水变为澄清的水 |
D.用燃烧木炭的方法制备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 |
实验室有一瓶忘记贴标签的无色气体,同学们怀疑是二氧化碳。小莉向其中加入了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进行验证。“向其中加入了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这一环节属于
A.作出猜想 | B.进行实验 | C.设计方案 | D.得出结论 |
如下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弹簧夹处于关闭状态。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能是气球a明显鼓起的是( )
|
试管内物质 |
胶头滴管内物质 |
A |
氢氧化钠固体 |
水 |
B |
氧化铁 |
稀盐酸 |
C |
氯化钡溶液 |
稀硫酸 |
D |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钠溶液 |
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B.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利用实验器材(规格和数量不限)能规范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选项 |
实验器材(省略药品) |
相应实验 |
A |
燃烧匙、长颈漏斗、托盘天平 |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B |
烧杯、漏斗、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滤纸 |
过滤除去河水中的难溶性杂质 |
C |
量筒、试管夹、长颈漏斗 |
探究棉花燃烧的条件 |
D |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 |
稀释浓硫酸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下列实验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法 |
A |
除去FeCl2溶液中的CuCl2 |
加入过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
B |
除去CO2中的少量 CO |
向混合气体中鼓入过量氧气点燃 |
C |
鉴别二氧化碳、氧气和空气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观察现象 |
D |
鉴别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 |
观察气体的颜色 |
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所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低 |
B.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高 |
D.人体吸入的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
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A.向老师请教 |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
善于探究问题的小华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多组实验,观察到试管②中先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在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则试管①中加入的a、b物质不可能为:
A.水和氢氧化钠固体 |
B.稀硫酸和镁条 |
C.水和硝酸铵 |
D.稀盐酸和生石灰 |
下列实验方案中,设计合理的是
A. |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 中少量的 |
B. | 加入氧化镁除去硫酸镁溶液中含有的少量硫酸(氧化镁难溶于水) |
C. | 用活性炭将硬水软化 |
D. | 用水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碳酸钙 |
控制变量法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不能实现的探究目的是
A.甲图中①②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植物油是否有关 |
B.甲图中①③对比可探究铁的锈蚀与水是否有关 |
C.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达到一定温度 |
D.乙可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是否需要与氧气接触 |
实验室有一瓶忘记贴标签的无色气体,同学们怀疑是二氧化碳。于是,小莉向其中加入了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向其中加入了少量的澄清石灰水”这一环节属于
A.作出猜想 | B.设计方案 | C.进行实验 | D.得出结论 |
在化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 B.猜想假设 | C.设计实验 | D.得出结论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