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获得化学知识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某无色气体混入空气后点燃爆炸,可证明该气体一定是H2 |
B.KNO3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可证明KNO3溶于水吸热 |
C.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证明该物质一定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
D.某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可证明该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
化学实验中常常出现“1+l=2”或“l+l≠2”的有趣现象。下列符合“l+l= 2”的事实是
A.常温下,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 |
B.室温下,1g镁与1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 |
C.室温下,1g硫粉在l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 |
D.20℃,l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1g氯化钠固体能得到2g氯化钠溶液 |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用的试剂和方法不正确的是
A.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一氧化碳可以用点燃的方法 |
B.除去氯化钾中混有的二氧化锰可以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 |
C.除去铜粉中混有的锌粉可以用加入过量的稀盐酸、过滤、洗涤、烘干的方法 |
D.除去生石灰中混有的碳酸钙可以用高温煅烧的方法 |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分析,下列描述或判断错误的是
A.常温下,在空气中金属镁比铁容易氧化 |
B.在氧气中灼烧时,铁丝比铜丝反应剧烈 |
C.与同种盐酸反应时,锌片比铁片反应剧烈 |
D.铜活动性不强,故铜不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得到金属银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向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是稀盐酸 |
B.可用适量的硝酸钡溶液,除去氯化钠溶液中混有的碳酸钠,得到纯净的氯化钠 |
C.要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炭粉,可采用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混合物的方法 |
D.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
如图是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溶解度曲线得出以下几条信息,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t1℃时,甲和乙的水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
C.t2℃时·把30克甲溶解在10。克水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
D.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比乙大 |
下列区分物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A.用水区分氯化钙和碳酸钙 | B.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白酒和白醋 |
C.用盐酸区分黄金和黄铜(含锌) | D.用酚酞溶液区分氯化钠溶液和盐酸 |
通过实验可以获取证据,得出结论。下列做法中不能获得明显证据的是
A.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在其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
B.为了证明氧气是否集满,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 |
C.为了说明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
D.为了证明汗水中含有Cl-,加入含稀硝酸的硝酸银溶液 |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与反应时间对应的图像不正确的是
A.镁条点燃生成氧化镁的质量 |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剩余物的质量 |
C.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氧气在密闭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 |
D.过氧化氢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剩余物中水的质量 |
如图所示,将一截两端不封口的玻璃管,一端系上一个小气球,另一端穿过双孔橡皮塞,橡皮塞和一个U形管相连,向一个盛满二氧化碳的锥形瓶中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迅速塞紧橡皮塞。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气球没有明显变化,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水位右高左低 |
B.气球膨胀变大,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水位左高右低 |
C.气球膨胀后又瘪下去,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左右水位不变 |
D.气球比原来更瘪了,打开止水夹,U形管中的水全部进入到锥形瓶中 |
相同分子数的SO2和CO2中,相等的是 ( )
A.原子总数 | B.氧原子个数 |
C.物质质量 | D.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
图3中甲、乙、丙、丁表示相邻两物质相互混合过程中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其中可能答图4所示变化关系的是()
A. | 甲 |
B. | 乙 |
C. | 丙 |
D. | 丁 |
根据图2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
B. | 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 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
C. | 将 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 时都会析出晶体 |
D. |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