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文中提到的诏书出自
A. | 东周平王 | B. | 东汉光武帝 |
C. | 曹魏文帝 | D. | 北魏孝文帝 |
有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道:"这座城市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陡峭的岬角上,……这座城市由两扇海上大门保护着,可以禁止无论从爱琴海还是从黑海来的敌船的通行。""这座城市"是
A. | 君士坦丁堡 | B. | 雅典 | C. | 威尼斯 | D. | 麦加 |
“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A.以德 | B.无为而治 |
C.小国寡民 | D.刑、德并用 |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多以通俗的小故事来阐明他们的核心思想。那么“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的典故应该出自( )
A.儒家 | B.道家 | C.法家 | D.墨家 |
温家宝总理曾说:“我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的下列哪一思想
A.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 B.“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 D.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
18世纪初,一位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寓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
A.经济民族主义 | B.自由放任主义 |
C.凯恩斯主义 | D.重商主义 |
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具体措施有
①迁都洛阳
②实行宗主督护制
③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④改汉姓
A.①②④ | B.②④ | C.①③④ | D.③④ |
下列言论中可能为荀子所说的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C.“兼相爱、交相利” |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
①制定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
②设立三长制
③迁都洛阳
④移风易俗,推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学者将之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法、儒、道、墨 | B.儒、道、墨、法 |
C.儒、墨、道、法 | D.道、法、墨、儒 |
在中国,“孔子象征着什么?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观念,还是一种财富?”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众人,那么,他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千差万别,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答案都可能成立。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B.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
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 D.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
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前,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下列经典语句能够表明此期间人类精神觉醒的是
①“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④“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
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 B.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 |
C.孔子对中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 | D.其它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