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梭伦改革中的财产等级制,假如你的年收入达到200麦斗,只能担任低级官职,那么你所应尽的义务是( )
A.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
B.只提供骑兵 |
C.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 |
D.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只带棍棒 |
2009年9月23 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发布了孔子的标准像。慈眉善目的孔子两手相交,手心向上放在胸前,身子向前略倾,表现出自信大方、谦谦君子的形象。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念相吻合的是( )
A.“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
宗教改革使基督教信仰回归它原来的单纯与直接的状态,将人与上帝之间由宗教所造成的一切隔阂除去。其中的“隔阂”不包括
A.《圣经》 | B.教皇 | C.教士 | D.繁琐的宗教仪式 |
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
对于“焚书坑儒”事件,唐代司空图曾写道:“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明朝李贽却说:“(李斯建议焚书)大是英雄之言,……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对上述材料的解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司空图和李贽的观点相互矛盾,故均不可信 |
B.司空图的生活时代更加接近于秦朝,故可信 |
C.历史的真相是多元的,对历史人物不必苛求 |
D.历史评价具有差异性,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 |
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主要针对旧贵族,认为楚国的弊端是“大臣太重,封君太众”,必须清除。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是为了:
A.消灭旧贵族 | B.加强中央集权 |
C.实行以法治国 | D.废除分封制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相同点是( )
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②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③反对宗教信仰
④为资本主义发展摧毁精神枷锁
A.①②④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赫•乔•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
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阅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 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D.使基督徒实现了人人平等 |
《史记.商君列传》记载:“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智)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这段材料反映甘龙的政治态度是 ( )
A.趋时而变 | B.因循守旧 |
C.努力进取 | D.无为而治 |
《汉书.艺文志》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室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
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 |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 |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西方有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有着众多的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包括
①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②伸张个性,追求自由
③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④遵从理性,反对权威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 | D.②④ |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 | 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
B. | 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C. | 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D. | 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
试题篮
()